临港2023年工作要点,亮点摘录:
1. 争取国家层面印发临港建设行动方案2. 争取在临港新片区全域比照行使经济特区立法权3. 泥城、书院、万祥三镇转型升级,四团镇功能提升4. 加快南汇支线(两港快线)等建设;中运量T1和T2、T6线及常规公交组网运营5. 高标准、高水平办好第六届顶科论坛6. 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创总部湾第一排投用7. 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落地;设立新片区首家法人保险公司8. 滴水湖高级经融学院开学、“提档升级”筹办更高能级的第二届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9. 中银西岛封顶、金融湾荣耀之环架起、加快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落地建设10. 加快“中国洋山港”船籍港建设11. 争取市级层面特殊支持政策12. “人才筑巢工程”系列新政、高层次人才“蓝鲸计划”13. 新增住房面积约200万㎡、各类住房不低于2万套14. 上中东校高中部、华二临港等3所学校开办,8所学校竣工,10所学校开工15. 加快六院临港二期扩建、浦东精神卫生中心等建设,推动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开工,申港、万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临港公共卫生中心、书院镇、四团镇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完成工可批复16. 耀雪·冰雪世界投运,爱琴海购物公园、水华路家居城等开业,新开商业20万㎡,加快海港中心、星海汇、金桥临港教育综合体等建设17. 临港足球基地投运,103体育馆开工,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启动建设18. 新增至少5家高品质酒店19. 临港新片区规划展示馆开工并力争年内主体结构完工20. 举办临港新片区城市营销大会,举办网易电竞赛事、环法自行车赛等高品质体育赛事
二、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17.办好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 坛。高标准、高水平办好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放大顶科论坛溢出效应。18.筑牢基础创新根基。推进顶科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积极引入高能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推进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继续引进和培育科创平台。推动申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推动领军企业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源成立创新联合体。20.升级迭代产业科技政策。制定并发布临港新片区科创新十条,研究出台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专项产业政策。优化迭代科技创新型平台扶持和管理办法,加大对技术创新研发类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21.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培育2-3个专业级特色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动形成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特色产业园区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年内力争实现区域内临港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150家(新增50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0家(新增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不少于50家(新增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12家(新增3家)。23.举办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周活动。以“临港科创、智领未来”为主题,围绕打造临港科技创新高地,凸显科技人才地位,举办十大科创先锋人物评选表彰、科普进园区、高校看临港、全球人才云聘会、产教融合大会、科技创新系列论坛、临港科创大会等系列活动。请关注:临港大城小事24.统筹推进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推动实现科创总部湾环湖第一排竣工投用,顶科社区1.1k㎡基本建成、1.4k㎡先期开工住宅项目封顶,科技城信息飞鱼一期结构封顶。(五)提升前沿产业发展能级25.调整优化前沿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研究布局未来产业,制定新材料等产业规划,明确空间布局和扶持政策。26.全力开展前沿产业招商。聚焦补链固链强链,瞄准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走出去”招商。有针对性地引导制造基地设在临港新片区的存量企业进一步在临港布局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贸易平台、海外投资平台等功能性机构。推动年内签约前沿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27.加快提升物业载体出租率。重点发力推动主城区楼宇去化,年内新增楼宇出租面积25万㎡。持续推进标准厂房出租,年内新增厂房出租面积34万㎡。28.推进产业联盟建设。筹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联盟,联合各方资源开展产业沙龙、产业论坛,筹办中国汽车电子高峰论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峰会等重大活动。29.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未来汽车城特色园区品牌。开展车联网先导区申报工作,打造全域开放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30.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聚焦光刻胶、抛光液、抛光垫、高端基板、EDA工具等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重点项目投运。31.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招引重大外资项目。推动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保税研发、保税制造在临港创新突破,联动顶级科研平台,建立园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协同机制。
三、全力建设高品质城市(十一)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81.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磁吸效应。常态化多形式宣传解读人才政策,优化人才落户经办流程,加快人才政策清单调整频次,统筹抓好“人才筑巢工程”系列新政落地工作,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82.优化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体系。建立和动态调整适应临港新片区发展需要的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重点专业目录。完善技能人才引进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编制《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优化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倾斜和服务支撑。83.深化人员从业自由制度创新。探索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推动电子口岸签证机制落地,争取率先推行人才签证、居留许可、工作许可便利化政策举措。推进落实新一轮移民政策实践基地政策方案。进一步放宽境外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目录范围。84.深入实施人才自主培养行动。调整扩大行业代表性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定和引进推荐岗位项目。建立职称评审公共服务体系,专设职称服务受理点。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蓝鲸计划”培养工程,加大各类人才计划推荐申报和配套保障力度,选拔培养一批创新型创业型技能型领军人才。85.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建立“临通人才卡”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办法,为高层次人才集成提供服务保障项目。86.深化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引智育才前沿阵地,新设立5家园区人才工作服务站、30家校园引才工作站、10家海外引智驿站。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体化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87.创新探索人才市场化服务新模式。组建成立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集团,设立临港新片区人才日,成立 上海市企业HR联盟临港新片区分会,广泛开展“人才看临港”、“招聘进校园”、“移民融入社会融合”等系列人才活动不少于100场次。88.加强人才公寓供给保障。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人才租房购房保障机制,建设人才安居房源库,新增3000套以上房源纳入人才公寓配租体系。89.加快区域住房建设。新增开工住房面积约200万m2,新增达到供应条件的各类住房不低于2万套。重点推进科技城保租房、江山路宿舍型保租房等项目建设。(十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90.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推进上中东校高中部、华东师大二附中临港奉贤分校等3所学校开办,8所公建配套学校竣工,10所公建配套学校开工建设。配合浦东新区及奉贤区教育主管部门推进各镇老旧学校改造升级。91.加快提升教育资源品质与保障能力。采取高校附属办学、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组团式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高品质”校园建设。92.提升高品质国际化教育功能。支持上海中学国际部浦东教学点高品质延伸办学,争取筹设独立法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3.推动区域高等院校资源统筹发展。推动国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支持筹设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探索建设临港大学科技园。94.提升区域产教融合发展能级。支持上海交大、上财、同济、华师大等高校参与产教融合,探索设立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中心。争取市级部门尽快出台支持新片区先行先试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并加快实施。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临港菁英”“临港工匠”训练计划。95.丰富青少年活动及老年教育、幼儿托育资源供给。完成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并推进运营筹备工作,打造高品质校外教育基地。新增设一所南汇新城老年大学,探索校地协同管理模式。推进镇办托育园建成开办,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和新建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独立设置托幼机构发展。96.推进卫生项目建设。加快市六医院临港院区二期扩建、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书院院区)等项目建设。推动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开工建设,申港、万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临港新片区公共卫生中心以及书院镇、四团镇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完成工可批复。97.加快提升医疗资源品质与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建设,统一医疗诊治规范标准,推进联合体同质化建设。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六院骨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联动,支持泥城、万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示范性“康复中心”特色能力建设。98.推进区域养老设施建设。推动泥城养老院正式投运,芦潮港社区A0403地块养老院项目和C4地块养老福利院竣工验收。力争开工建设书院镇养老院项目。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个、长者照护之家1个、老年日间照护中心4个、老年助餐点3个、长者运动之家1个、家门口服务站4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个。99.提升社区服务治理能力。推动C4地块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福利院以及芦潮港E0204邻里中心、万祥文体一期等竣工,103社区J05-01、I04-02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试点社区治理微网格、微平台建设,分类指导完善类住宅、沿街商圈区域社区治理覆盖及 自治体系,推进“家门口”、“自治金”等社区提质增能服务项目。推进“湖畔汇”社区自治及服务品牌建设,出台实施行动方案,梳理细化社区居民需求对接机制,探索打造“湖畔汇”社区数字化服务场景。请关注:临港大城小事(十三)推动商文体旅融合发展100.加快重点商办项目建设。加快海港中心、星海汇、金桥临港教育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103总部湾区域各项目基本完工。101.推动区域商业能级提升。支持推动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水华路家居城等商业项目年内实现开业,区域新开商业面积新增20万m2。102.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完善“15分钟生活圈”,年内新增生鲜超市、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社区商业网点不少于50个。103.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快东方明珠影视工业4.0项目、双马数字影视工业基地项目、东方海洋文旅项目、海昌总部项目建设;推动耀雪·冰雪世界项目竣工投运。104.推动标杆性体育设施建设及统筹管理。推动103片区体育馆项目开工,配合推动临港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推动临港足球基地建成投运。制定并发布《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办法》,以市场化方式提升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品质。105.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及产品供给。新增至少5家高品质酒店,加快全线酒店产品布局。新增5条产业旅游路线,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能级。106.加快临港新片区规划展示馆建设。推动临港新片区规划展示馆开工并力争年内主体结构完工。提前启动布展设计,引入VR、AR、全息影像、数字化城市沙盘等前沿的科技手段。107.加快滴水湖商文体旅功能提升。推进环湖生态空间与商、文、体、旅设施的空间复合,推动环湖设施运营提升于新片区四周年前完成,滴水湖广场年底前基本建成。推动环湖底层商业业态完善,加速环湖人气集聚。108.加大滴水湖品牌培育与推广。塑造滴水湖欢乐休闲(Sweet)、运动活力(Sport)、智慧科技(Smart)的三大特色品牌,年底前完成环湖导视系统、标识标牌、网红打卡装置的设计制作,联合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策划热点活动,进行品牌宣传。109.举办高品质活动赛事。举办临港新片区城市营销大会,参与上海市“五五购物节”、旅游节等活动,举办网易电竞赛事、环法自行车赛等高品质体育赛事。举办“文旅临距离”主题沙龙、“商业资源”推介会等招商推介活动。请关注:临港大城小事(十四)完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体系110.强化对外交通辐射。加快南汇支线、南港码头二期、大芦线东延伸及S2公路新元南路立交新建工程等项目建设。111.加快内部路网建设。加快105区域、顶科社区等重点区域及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重点产业项目配套道路项目建设;完善骨干道路建设,加快Y4、Y5、Y10等主次干路建设。年度累计开工道路里程30公里、完工里程30公里,大中修累计完工里程约20公里。112.完善内部公共交通体系。推进中运量T1和T2、T6线及常规公交组网运营,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提升公交服务能级。113.增加公共停车资源供给。继续挖潜主城区停车空间,推进公共停车资源共享,完成10个场库经营备案,启动道路停车收费管理,形成节假日大客流停车保障机制。114.提升电力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服务中芯国际、临港算力、宁 时代等重大产业项目,完成重燃保障机组电力送出。加速建设茅家、余环、星境等10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重燃送出、洋基、正博等5项输变电工程。115.推进综合能源站建设。加快6座综合能源站点建设,推动103科创总部湾能源站具备供能条件,105金融总部湾能源站完成管网敷设。(十五)提升城市生态品质116.持续完善骨干河网建设。加快推进泐马河全线贯通整治工程及人民塘随塘河新片区河段、芦潮引河瓶颈段等骨干河道达标建设。启动东引河头部取水泵闸、西引河排涝泵闸建设,提升区域引调水能力。117.加强防汛除涝能力建设。加大对易涝部位、易涝区域治理和防汛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逐步完成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强排区域雨水泵站建设进度,完成物奉2#、物奉4#、保税3#、保税4#建设。全面启动机场南片区T5区域雨污水系统设施建设,保障重点产业防汛安全。118.协同提升供排水综合服务能力。推动D2路污水主干管及沿线泵站全面开工建设,完成通沟污泥厂工程,实现“水、泥、气”同治。推进临港污水厂三期工程一阶段建设,研究三期二阶段工程,力争年内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30万m3/d。启动建设东方芯港产业供水专线,实现双水厂联合供水格局。持续推进滴水湖核心区高品质饮用水示范区建设。119.全面开展植树造林行动。推动各级部门、各主体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全年新增森林面积不低于100公顷。研究建立综合碳汇评估管理机制。120.完善新片区“公园城市”建设体系。融合文商旅体等多元功能,建成顶科社区科学公园、雪绒花路公共绿地等不少于10处公园绿地,推动开发边界内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121.提升环境监测效能。推进环境监测数字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环境质量监测要素全覆盖,全面接入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数据。122.深化创新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针对重点行业将VOCs精细化治理纳入项目全周期管理,探索研究《临港新片区促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方案》。123.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生活源固废综合体建设,推广撬装式环卫设施集约化设置,研究推进危险废物高值资源化与集约化示范基地(二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运及处置利用等项目建设。124.提升工程渣土综合利用水平。按照“水陆并济,水域为主”的原则,构建工程土方消纳利用体系,向洋山、舟山输送所需的砂性土,推进工程渣土的可持续的综合利用。125.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围绕乡村郊野地区的提升改造,推进市级试点书院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126.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试点。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书院镇农民平移集中居住试点。请关注:临港大城小事
(十六)建设智慧城市127.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进一步深化新片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结合产业导入及场景需求,以南汇新城为核心,制定全场景AI城市建设方案。128.完善数字底层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AI+能力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和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时空要素、法人信息、智慧交通、工程项目等重点专题数据资产库,全面支撑临港新片区智慧城市建设。129.加强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数字孪生、物联感知、数字化交付等领域,在数据 集、归集、共享和利用等方面,编制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并同步试点实施。130.系统化发展智慧交通。发布“临港新片区智慧交通顶层规划”、“新片区车路协同建设标准1.0版”形成“智慧停车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临港出行即服务(MaaS)建设,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全出行链服务平台。建设主城区车路协同创新示范区。推进智能网联公交、出租车等场景建设。加快停车场智能化改造以及充电桩建设。131.加快数字孪生城示范区建设。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孪生支撑平台,探索制定数字孪生城市标准,打通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的数据壁垒,有机融合“规、建、管、用”四个环节,实现数字建设、数字交付、数字运营、数字监管。132.构建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检测异常、安全防护、通报预警为一体的物联网安全防护平台,强化物联网资产盘点、脆弱性检测、违规外联行为实时安全监测,实现物联网终端安全接入。133.全面推动建管养数字化转型。发布临港新片区智慧工地实施方案、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推动开展智慧工地试点。加快道路养护数字化转型,推动养护管理系统全面投用。134.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上中东校、临港奉贤园区公办高中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数字化方案。135.推动治安防控数字化转型。完成并投入使用“海堤及滨果公路沿线智能监控”项目,提升“网红海滩”等人员密集、治安防范薄弱区域风险管控能力。136.优化数字化转型管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公司功能优势,促进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布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十七)建设低碳城市137.制定各领域低碳发展实施细则。分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态、生活等领域成立专班工作小组,制定并发布分领域低碳发展行动细则。138.创建金融总部湾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编制金融总部湾绿色生态、低碳能源、绿色建筑、水资源专项规划,制定实施策略。139.打造低碳实践区和低碳社区示范标杆。全过程加强国际创新协同区低碳实践区重点项目低碳建设指导,开展区域碳排放核算和监测;实施欧景低碳社区既有设施节能低碳改造。140.试点建设零碳建筑示范项目。试点105社区金融东九项目23-01地块文化楼,打造临港首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141.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新增50MW光伏并网,重点推进上港智慧集疏运中心、冰雪之星、陆家嘴等项目建设。142.加快氢能供应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广祥路油氢合建站,启动正茂路油氢合建站和万水路加氢站建设及制加氢一体站前期研究工作。143.扩大氢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制定氢燃料电池汽车购车补贴操作细则。扩大氢能源汽车在公交、中运量、养护作业车的应用规模,推动新增公交车辆全部实现清洁能源化。(十八)建设韧性城市144.高效运行城市运行联动指挥中心。推进临港新片区城市运行相关22个应用场景接入“一网统管”平台,提升城市运行协同处置水平。145.推进智慧电梯安装。年内推动南汇新城镇内1133部居民电梯安装智慧监测和阻车系统,实现南汇新城镇范围内全覆盖,相关数据同步接入联动指挥中心。146.推进智慧管网建设。推动各类管网传感器 数据接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147.加强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重点针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氢能源等新兴产业配套建设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和制度标准。148.完善应急功能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农副食品保障基地。149.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完成“北中西”3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集成辖区有关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健全临港新片区自建和社会代储相统一的物资储备体系。扎实开展社区(居村)应急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强化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150.提升区域应急消防救援能力。添置高层建筑、水域、大跨度厂房消防救援装备,推进2个消防站规划落地。请关注:临港大城小事
快速浏览版:一图看懂2023临港工作要点
- END -
本文Hash:e574fdb7bacae170a18f0b2ae53cba844a2461d3
声明:此文由 小辣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