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年社保可买房,上海临港三周年发布会还有这些重大信息值得关注!

8月20日,值临港新片区三周年之际,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涉及3个方面23条任务举措。

最受关注的,是外地户籍临港一年社保可购一套房的重磅政策

上海的限购政策是,外地户籍5年社保的家庭可购一套房。临港新片区政策是上海3年社保(含临港一年)可在临港购买一套房,且单身亦可购房

本次调整为只需要在临港1年社保(或纳税),就可以在临港购买一套商品住宅,但网签七年内限售。

目前,尚不确定此条政策的对象范围:是只要在临港交社保即可,还是必须是人才(国家对人家有个定义标准,临港目前有9万人才),还是必须是在公示的人才住房政策单位清单内(2021年8月公示1170家)的企业员工?

该条政策的前半句是:定向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政策因此,我们猜测,至少要求是人才,更大可能是和当下执行的3.1人才购房政策一样,要求是人才住房政策单位清单内企业。

2021年8月24日管委会公示了最新1170家单位清单,该清单一直在动态更新,目前单位数量应该远超1170家。

外地户籍一年临港社保可购房的政策,如果限定在人才住房政策单位,可能不会马上爆炸性地释放购房需求出来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临港9万人才的标准),那么释放购买力的力度就非常大!

但这个政策对于接下来临港吸引新的人才,增添了重大筹码。可以预判,接下来3.1人才的增速将迎来拐点,走上快车道!

当然,吸引人才不仅仅靠住房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在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有这么一句话: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让临港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

这件事可能比住房政策更加重要!18万个就业岗位,相当部分集中在科创、新兴金融等行业,高知高薪是这类人群的重要特征。这18万就业人群,才是临港楼市接下来的核心支撑!

关于人才落户,从上海市若干政策措施来看,基调似乎还是局部放松,而不是大幅放松。方式是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的人才引进权限,可以理解为把门拓宽一些,但门槛依然在。

【政策原文】进一步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赋予临港新片区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建立和动态调整适应临港新片区发展需要的重点专业目录。支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根据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实际,动态调整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范围。

在人才落户政策,临港可能并没有采取类似杭州那种彻底的放开,而是渐进式地放松,至少从这条政策条文来看,人才落户政策力度算不上“重磅炸弹”级别!

至于可能还会有的国家层面的2.0方案,以及临港后续的细则,会不会有进一步政策,尚需等待。

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政府手里有足够的筹码推动人口的导入,只不过是出牌的节奏问题,关键是政府对待这件事的定位 决心。

因此,在临港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的所有政策中,这句一直说的话才是力度最大的:

临港新片区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习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

临港的发展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毫无困难,楼市起伏也很正常。但如果因此否定临港的成长趋势和未来,那么只能说,你不懂中国。



——END——

一年社保可购房,上海临港进一步放松限购,后面还会有大招!临港新房能不能买?

8月20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上海出台《支持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节点滨海城市若干措施》23条,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外地户籍临港一年社保可购一套房的重磅政策

上海的限购政策全国最严,外地户籍5年社保的家庭可购一套房。临港新片区原本政策是上海3年社保(含临港一年)可在临港购买一套房,且单身亦可购房临港本次调整为只需要在临港1年社保(或纳税),就可以在临港购买一套商品住宅。

这还不算。上海还在争取国家层面出台《临港新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此外,临港新片区已宣布建立不少于3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支持资金,部分用于人才购房补贴等。9月9日,还将发布对上海而言是“重磅炸弹”级别的人才落户和购房政策

在严格限购的上海,临港出台了类似全国其他城市的楼市促进政策。这是为什么?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在政策刺激下,临港楼市很快要起飞,购房者应该尽快入场;还是临港楼市不行了,要割买房者的韭菜,购房者要避而远之?

临港在上海是一个独特又不容忽视的存在。临港距离人民广场约75公里,比到昆山都远,这让很多人对临港这个飞地新城充满鄙夷。

网友调侃“临港有多远”


但同时,临港又在各种官方媒体中被定义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定位奇高,政府极其重视,大投资大建设势若雷霆,像极了三十年前的陆家嘴和张江。

临港新房市场已经成为上海楼市的重要一极。上海十四五规划供应商品住宅约40万套,而其中临港要占到12万套,占比达到了30%。也就是说,接下来就是要有30%的购房者会落在临港。

所以,不管你是否喜欢临港,是否相信临港,但都不应该忽视临港。

今天,我们力图站在不吹不黑的客观立场,对临港的规划定位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介绍与分析,并对什么人适合买临港,临港能不能投资等问题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文章篇幅较长,全是干货。建议大家收藏细看。


 NO. 1|壹

什么是临港新片区?

我们先从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南汇新城与临港新片区有什么区别

一个基础的区别是地理范围。临港新片区873平方公里,其中产城融合区386平方公里,为临港新片区主城区(四团纳入后,扩容到约431平方公里),是临港管理委实际管辖范围(其他是战略协同区,目前与临港关联度不高)。386平方公里主城区内,去掉洋山岛和机场南侧产业用地,剩下的343平方公里,就是南汇新城的地理范围。

事实上,这种地理范围的区分意义并不大。真正的区别在于:两者是不同层面的用语

南汇新城是上海五大新城下的一个新城,是 海战略。出发点在于在上海城郊建设几个独立节点城市,以导入新增人口,为上海培育新的经济动能。

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个任务之一,是国家战略。出发点是打造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

从这个层面来说,两者区别非常大。中央不会关心到上海要搞几个新城,但把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任务交给上海,显然是因为临港新片区在为国家做未来方向的探索。

中央给上海的三大任务分别是:临港新片区、科创板和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东一西,正是上海的两个扇面。 

作为自由港的临港新片区才是临港的初心与使命! 在对外开放的机制创新和成果方面没有突破,城市建设再好,临港也只是上海五大新城之一的一个新城,没有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临港的上限,就是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等自由贸易港定位的全球一流港口城市。具象一点来说,临港可预见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新加坡!

临港的规划高度放在整个上海,也是天花板级的存在,这一点“临港黑”也不能否认!当然,规划高度再高,还要看能否兑现,以及要花多少时间兑现。


 NO. 2|贰

临港的世界级规划靠谱吗?

规划一定会成为现实吗?当然是不一定的。在中国前些年流行的新城造城运动中,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新城变成鬼城,规划变成了“鬼话”。

即便是在靠谱程度最高的上海,也不乏规划失败的案例,比如不太顺利的普陀真如副中心和宝山美兰湖,以及彻底失败的奉贤海湾等等。

确实,城市的扩张有着由中心向周边蔓延渗透发展的自然规律。所谓规划,就是通过人为的力量,推动一个城市/板块摆脱自然发展状态,获得跳跃式成长。显然,任何非自然状态成长都是不容易的,一不小心就会失败。

分析下来,我们认为一个板块成功获得跳跃式成长,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要有一定的资源禀赋。2)规划要科学。3)投入的能量密度要足够,时间还要持久!

第一个问题:位于上海最东南角,海又不能成为景观,临港有资源禀赋吗?

本来临港没有任何资源,但20年前上海政府租借并开发洋山港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动作,让临港有了独一无二的禀赋,各种后天资源因此而来!

因港而生、因港而兴!以洋山港为起点,建设节点性的滨海港口城市!这个定位也给了临港独一无二的政策支持,以支撑临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

第二个问题,临港的发展规划科学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临港距离市区太远,紧靠市域铁交通改善还不足以导入足够的人口,靠城区人口钟摆式往返,肯定行不通。依靠强势的产业,导入足够多本地就业和居住人口,产城融合,职住一体, 是这种远郊新城的出路。 

对于远郊新城来说,不仅要产业先行,而且还要遵循产业递进式发展规律,先行发展对交通、配套依赖度不那么高,但对土地有很大要求的制造业与科研行业,最为靠谱。因为远郊新城,缺的是配套,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土地。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临港的发展路径,正是如此!

临港的产业基础首先是基于洋山港的国际航运及物流,以后在重装产业区搞海洋装备,发展海洋科技。临港新片区成立后,开始发力科创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并加大力度引入特斯拉/中芯国际等大制造业,以及生物医药制造,同时带动制造向智造升级,最后与市中心错位发展的跨境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慢慢跟上,最终预期成为临港主导产业。

 临港先行区产业布局地图


有了产业逐步导入人口,同步甚至超前建设城市功能配套,如住宅、教育、商业、交通等,让引来的人留下来,在此安居并乐业。产业功能与城市配套有机结合,就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 住宅方面出台了高品质住宅大纲,在绿建和低能耗方面的要求是全上海最高的;

  • 教育更不用说了,冰厂田、明珠、建平、华师系、交附、华二附中、上中东、上音附属等等,处处都是学区房;

  • 商业方面,目前有二十几个商业在建,2023年底一大批新商场开业;

  • 交通方面,两港快线插队建设,还有一批市域线规划待建,中运量也在快速建设。


仅2021年开工的部分商文体旅项目

第三个点,临港新片区的能量密度够吗?

说白了,干什么都需要钱!政府的规划很多,但同一时间里没那么钱干很多事。拿浦东来说,金色中环要开发,浦东枢纽要开发,规划文件有多么高大上是一方面,看政府实际把钱投在那里才是真相所在。

临港新片区的投资数据相当亮眼。我们就拿一个数据举例。2021年,浦东24个镇固定资产投资约1504亿南汇新城镇(基本对应滴水湖核心区)占了848亿,比其他23镇之和还要多。这个足以说明问题,天量资金砸到临港这片土地上,土地价值就在厚积薄发中!

浦东24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来自浦东统计月报

有的朋友会说,临港已经搞了20年了,现在也就这样,所以未来也搞不起来。确实,在临港新片区成立之前,临港新城并不算成功。之前的临港新城发展缓慢,问题只是在于投入的能量密度不够!远郊生地,要实现非常宏大的愿景,紧靠浦东新区一个区的力量不足以撬动。

是因为临港新片区的国家战略,上海才可以集全市之力,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与最大程度的支持,临港新片区这种超级工程才有胜算。

综上,从资源禀赋、规划合理性及能量密度三个维度来看,临港的发 展目前似乎找不到漏洞。我们似乎有充分理由对临港的崛起持有信心!


 NO. 3|叁

临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分析到这里,好像我们一直在“吹”临港,或者在陈述乐观的一方面。但临港是不是就会一帆风顺地快速起飞,房价迎来暴涨呢?

当然不是的。我们认为,临港当下最大的挑战是:城市硬件建设易,导入人口聚集人气难!

实景图

客观来说,目前城市导入人口并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人口红利没了,城市化率也已经很高了,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成了“零和游戏”,你抢到一个,意味着其他城市流失了一个。这是临港开发与之前浦东开发时非常大的区别,时代不一样了!

临港新片区873范围内目前约90万,2035年目标250万人,要增长160万人。

上海目前总体人口政策是保持稳定,虽然近年对人才引进落户有所松动,但依然是仅次于北京的最高门槛。在此框架下,临港这160万人从哪里来?

事实上,不仅临港(南汇新城),5大新城的目标都是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都是奔着百万人口规模目标,都面临这个客观的难题。

与其他新城相比,临港人口导入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方面是临港的人口目标与现状基础差值最大(现状约40-45万,2025年目标75万)。

另外,临港没有下属乡镇,这点和另外四个新城还不一样。以奉贤新城为例,整个奉贤有约124万人口,奉贤新城要从40万增加到70万人口,可以从青村、庄行等镇域吸纳人口,乡镇向中心聚集是个自然过程,阻力很小。临港导入人口,一部分是从国外和其他省市抢人,一部分是吸引全市尤其是浦东的人口。南汇新城吸引浦东人口的难度,肯定比奉贤新城吸引青村人口难度要大。

浦东新区的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但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才增加了不到64万人,平均每年6.4万。这就知道,临港2025年75万常住人口的目标有多激进,每年增加10万人的任务多艰巨!

事实上,虽然临港的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人口导入的速度也很快(2021年实有人口增加约6万人),但和这个目标相比,还稍显不够!

上海和临港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本文开头提到,临港不断放松购房限购条件,给与人才购房补贴,要放出“重磅炸弹”级别政策的原因所在!

行非常事,必用非常手段!至于还有什么大招会放出,效果会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NO. 4|肆

临港新房供应量为什么这么大?

临港目前已出让土地累计可供应商品住宅约4万套(见下图),按照上海市公布的全年土地出让计划,临港今年要出让200万方宅地,出让完毕后临港累计可供应商品住宅是要到6-7万套。

这个数据,乍一看,是很可怕的。整个上海一年也就供应8万套房子。临港这么多新房供应,是不是割韭菜?

但乍一看 ,看到的只是表面。

临港新片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路径不同于上海任何一个板块,临港楼市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客观得认知临港的住房供应,还需要结合临港规划定位,上海人口布局和浦东整体的住房供应来看。

1、临港新房供应量,是和上海人口布局与临港人口导入计划匹配的

临港住房供应规划的逻辑是这样的:临港每年目标新增10万人口,约4万个家庭(上海户均人口2.5人),需要4万套住宅。考虑部分暂时不购房,所以配置40%保障房和租赁房,其余60%商品房。

整个上海总人口每年变化并不大,新增人口主要落位在以临港为主的五大新城。所以临港的新房这种供应量,是整个上海人口布局规划的结果。

当然,临港新片区这两年人口增长每年肯定远不到10万,但考虑到产业从签约,到落地,到投入运营,都需要时间。人口增长需要一个爬坡并加速度的过程,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2023-2025年,迎来人口增长高峰是预期之内的事情。

临港新房供应在逐步增加,2021年供应1万套,今年会有所增加,2023年及后续迎来真正的高峰。

2、临港大量供应新房,是为新房供应严重不足的大浦东弥补缺口

浦东买新房很难,大家都难明显感受到。单价6万以下的新房供应量极少,而且触发积分的机会极大。

甚至于同一环线上,浦东的房价还高于浦西。有一部分解释的浦东遵循产业逻辑,新上海人不在意环线,只看重产业、教育和轨交。其实更大的原因,是浦东的新房供应,与购房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为什么浦东新房供应这么少?因为浦东新区的土地供应指标相当部分给了临港!2021年,上海供应宅地95块,其中浦东仅8块,临港24块(数据来源:上海土地市场)。由此可见,政府土地供应政策导向明显:浦东的年轻人,到临港去!

临港三万出头均价的新房,能够让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年轻人以约300万总价,也能够买到品质新房,在浦东新区安家,从而为浦东留住这些年轻人才。

从临港目前各个新盘售楼处反馈的数据来看,浦东张江科学城范围的年轻购房群体占到40%左右。这一方面是被临港的规划定位、产业发展、轨交学校商业等配套吸引,另一方面,在临港之外的浦东新区,没有这个价格段的新房。

张江-临港联动示意图

相信随着临港城市建设越来越成熟,市场认知度越来越高,涌入临港的浦东年轻刚需群体也会越来越多。

以上两点,是临港新片区新房供应量大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讲,供应量大也是正常的。


 NO. 5|伍

新房巨量供应下,临港新房能买吗?

大家也会担心,这么大的供应量下,买临港新房会不会高位站岗很多年?

客观来说,在新房源源不断供应的时间内,二手房交易价格一定会受到抑制。和市区成熟板块,存在大幅一二手倒挂的板块不一样,想在临港快进快出打新套利,是不现实的。

但是不是如一些大V所说,要至少站岗十年呢?

如果研究地足够深入,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首先,临港前三年引入的强势产业正在逐步落地,开工建设的商业将逐步开业,人口导入会越来 快,未来3年将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在新的人口落户与购房政策配合下,临港将迎来上海接下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人口迁徙。一年如果增加10万人口,城市急剧膨胀。这种速度在上海其他板块都没有过。

认为临港还需要十年以上,那是按照正常的开发与人口速度来推算的,如果按照常规速度,确实如此。但临港现在的开发,可以用“大跃进”来形容,非常规才是临港的常态!

其次、滴水湖核心区的新房没有那么多,十四五开发将完成大半。

大家不要觉得现在滴水湖核心区土地还很多,有卖不完的房子似的。

临港新片区873平方公里,滴水湖核心区只有72平方公里。以目前临港的开发节奏,十四五末,滴水湖的开发应该完成了一大半。

  • 102片区宅地目前已经100%出让完毕,新房销售2023年就收工了;

  • 103片区的宅地今年全部出让,到2024年住宅也开发完了;

  • 105片区北区土地今年基本出让完毕,中央商务区已经启动;

  • 101片区剩下沪城环路以外区域,开发时间未定;

  • 104片区现在不动,可能要放到十四五以后开发。
  • 也就是说,除了104片区之外,十四五期间临港滴水湖最好的位置都已经开发了。也就意味着如果那时再想买这些优质位置,只能通过二手市场。

    下一个五年,临港可能重点开发综合区,新兴产业区万祥等地,甚至有可能到四团、奉城等区域,那个时候再看滴水湖核心区,你会觉得哪里都是宝!

    当滴水湖核心区的新增供应开始减少的时候,会造成滴水湖核心区的供需矛盾,驱动滴水湖的二手房的价格开始上行。滴水湖作为标杆再带动其他组团。

    简单来说,临港新房价值不是成熟市场倒挂逻辑,而是新兴市场成长逻辑

    那些存在大幅倒挂的板块尤其是市中心,是过去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发展积攒下来的红利,会要求高积分入围,是奖励过去为上海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以社保年限体现)。

    临港不一样!每年砸下千亿级资金,各种政策红利,前沿产业突飞猛进,城市功能一年一个变样,放眼全上海也只有临港。这种成长红利,会反馈给早期看好临港,未来做出贡献的人。

    因此,不是说临港是最好的,而是在三五百万预算内,可能确实是当下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NO. 6|陆

    临港新房怎么买?

    临港新片区主城区(南汇新城)也有386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其他四个新城(仅新城范围)的面积总和,在售及将售楼盘也非常多。各个组团在产业定位、商业配套、居住属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各有特色,也有很大差异。

    限于篇幅,这里就难以再做详细介绍与分析。对临港新房感兴趣的伙伴,关注我们,给你带来临港规划发展与新房项目的最新资讯、专业分析与独到观点


    ——END——

上海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纪要

8月20日,上海举行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介绍临港新片区三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以及下一步的总体考虑,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叶霖霖、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一)

  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临港新片区的发展,为此专门编制了《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出台了多项支持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建立机制、倾斜资源、倾斜政策,强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这些都为新片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年来,始终牢记嘱托,以“五个重要”为指引,紧扣“四个打造”的工作目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兑现了“三年大变样”的承诺,呈现出了生气勃勃、如火如荼的新临港。成立三年来(2019年至2021年),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1-7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经济指标只是一个结果,临港三年来的重要发展成效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紧扣打造“开放新高地”,在若干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了新突破。国务院制定的《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78项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制度创新成果正持续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二是紧扣打造“战略增长极”,在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高水平举办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后引入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等14家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包括“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在内的七大特色产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沿产业项目。三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三是紧扣打造“城市样板间”,在建设具有“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现代化新城上开启了新篇章。国际创新协同区、滴水湖金融湾等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加快推进。对外交通更加快速畅通,对内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周全,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形态已经初步显现。

  四是紧扣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展现了新作为。启动全国 个区域性人才企业年金计划,在国内人才引进落户、外籍人才停居留、人才安居保障方面实施了更大程度的优惠。建立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集中行使市、区两级1215项行政事权,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极大提升了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竞争力。

  过去三年,临港新片区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接下来要乘势而上,再创辉煌。下一步要“对标‘五个重要’的指示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着力:

  一是更加着力于制度创新,让高水平开放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最大红利。围绕“五自由一便利”,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在跨境金融、离岸贸易、数字经济等若干重点领域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到“十四五”末,建立起更为成熟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在制度型开放上形成更多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初步建成国际认可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自由贸易园区。

  二是更加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根本基石。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到“十四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产业总规模超500亿元。

  三是更加着力于科技研发,让科技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临港实验室、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引进培育一大批国家、市级研发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载体,让临港不断生长出更多科技型企业,让科技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最闪亮的名片,让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到“十四五”末,力争引进培育8家以上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30家新型研发机构,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更加着力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让“五型经济”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特色亮点。大力发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兴保税业务,积极发展跨境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金融业态,全力发展人工智能、软件等数字经济产业,高水平建设好洋山特殊综保区、滴水湖金融湾、滴水湖AI创新港,快速提升临港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到“十四五”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超过800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5%;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50%。

  五是更加着力于现代化新城建设,让智慧、低碳、韧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全力推动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全域开放,搭建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场景。结合氢能产业发展,推动主城区公交、市政特种车辆全部实现氢能化。以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字化建设交付、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化集中监管,切实增强城市安全运行、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到“十四五”末,6.5平方公里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实现数字孪生运营,并向全域拓展;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10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

  六是更加着力于“筑巢引凤”,让人 成为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第一资源。启动实施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兴金融等高端产业,让各类人才在临港分享发展机遇,成就人生梦想。继续完善高水平基础教育、医疗、文体等城市公共配套功能,让各类人才在临港体味到生活的舒适和幸福。制定更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让各类人才在临港收获满意和贴心。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让临港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

  临港新片区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将鼓足干劲,用激情和智慧创造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新奇迹,为把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的“五个重要”指示要求,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之际,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上海先后两次出台市级支持政策文件,即《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今年再次制定《若干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以解决临港新片区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在市级事权范围内最大力度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制度探索,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若干政策措施》主要聚焦“三个坚持三个突出”。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本市事权。在地方事权范围内,聚焦临港新片区功能打造和项目落地遇到的问题,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二是坚持效果导向,突出重大项目。围绕产业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项目三大领域,从产业发展全链条、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改革措施,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三是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城市功能。围绕临港新片区“产”“城”“人”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目标,在综合交通体系、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落户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提出一批支持政策。

  《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23条任务举措。

  一、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共5项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提升高端制造业能级,加强国际氢能谷、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动力之源等重点园区建设;建设滴水湖AI创新港,培养AI创新生态;深化国际数据港建设,探索建设国家数据跨境流动试验示范区;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拓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功能平台布局临港新片区,推动一批科研院所、高校研究院、产学研转化平台、保税研发中心布局临港新片区。

  二、强化城市功能基础,进一步完善独立综合性城市功能体系。共8项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临港集疏运中心、市域铁路南汇支线,加快启动建设小洋山北侧作业区相关工程、大芦线东延伸等项目;完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基 础设施,推动航空产业配套项目规划建设;建设临港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融合生长的未来数字孪生城;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城市,建设临港风光气储示范区;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上海产教融合示范区;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引进上海优质中医资源建设三级中医医院;打造大都市旅游目的地,支持临港新片区承办国际、国内文化节展和顶级赛事活动。

  三、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要素供给。共10项支持政策,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赋予临港新片区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推动技能劳动者在新片区高质量就业,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引进专属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人才子女就学服务,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提升人才管理工作政务服务效率,将“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服务人才范围从A类工作许可证扩大至B类;提高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才工作生活便利性,外籍人才凭永久居留身份证在临港新片区定点医院享受网上挂号预约医疗等服务;完善海外人才服务体系,为重大项目建设紧缺急需海外人才提供出入境“绿色通道”服务;定向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政策;支持临港新片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机制创新,支持临港新片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加强临港新片区资源性指标统筹,以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为导向,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适度优化产业用地转让管理,符合条件的园区平台公司物业直接转让比例可适度上调。

  上海将坚持把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任务作为全市改革重点,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地,对政策推进情况开展动态评估,持续放大政策实效,推动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改革创新发展。


——END——

本文Hash:7ffaaa7faa1d672b5ff1b9f80dcf0e77fbf28d7e

声明:此文由 小辣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