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海南!渔船启程前,琼海渔民这样为远航者祈福

导读: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三十八期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千古传承,流转不歇,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匠心打造,推出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

,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本系列宣传片一共40期,每周推出一期。

翻滚跳跃,戏逗鱼群,在欢快激昂的乐声中,将美好祝福送入渔乡……在上一期《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中,我们一起感受了海南春节习俗·鲤鱼灯舞闹春的喜庆与美好。今天,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三十八期

,让我们来了解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2009年,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碧波荡漾的南海,孕育着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暗藏着各种危机。从明朝至今,海南琼海渔民在从事开发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远航 “海上丝绸之路”时,每次渔船远航启程之前,各船主必祭祀 “兄弟公”,通过古老神秘的仪式为远航者祈福。

他们祭祀的“兄弟公”有一百零八位。相传在明朝时期,海南沿海海盗横行,风狂浪险,对此,108名武艺高强的渔民结拜为兄弟,共同对抗邪恶势力、抵御自然灾害。一天,他们遭遇了罕见大台风,全部失踪,灵魂永归大海。

后来,“108兄弟”频频显灵拯救在海上遇险的渔民。乡亲们为感激“108兄弟公”的恩德,建祠立牌纪念、祭拜“108兄弟公”。这个祭海习俗从明朝沿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08兄弟公”庙已成为琼海沿海一带独有的海洋文化、民俗活动

“108兄弟公”祭祀仪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远航启程前的祭祀称为“做福”,也就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远航归来后的祭祀称为“洗咸”;逢年过节和航船到达某新海域时的拜祭称为“做兄弟公”。

这三种模式的祭祀仪式大同小异,都是以肉、饭、酒等贡品祭拜“108兄弟公”,然后焚纸钱和燃炮竹等,其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主要在“108兄弟公”庙和渔船上进行,包括了渔船主向“108兄弟公”祈祷和道士施法等仪式过程。

每年农历十月,当东北季风即将或刚刚来临时,琼海各远航的渔船主在备汛充分之后,便请“半仙”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祈求“108兄弟公”保佑渔船和渔民在远洋航行和远海捕捞时一帆风顺、平安发财。在“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结束后,如果海面吹来正常的东北季风,渔船便启程远航。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是海南古老的海洋信仰和精神寄托,承载着渔民对海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也是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这块蓝色国土上耕海的民俗文化记录。

跟着非遗游海南!海边古韵,欢快渔歌——快听临高“哩哩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千古传承,流转不歇,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匠心打造,推出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

,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本系列宣传片一共40期,每周推出一期。

歌声不停,奏乐不止,一首首清耳悦心的乐曲,演奏着黎族人民的生活旋律,承载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上一期《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中,我们一起欣赏了黎族竹木器乐。今天,《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三十五期,让我们去听听临高渔歌。2011年,临高渔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高渔歌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濒临北部湾,自古就是渔业大县,勇敢的临高渔民世代捕鱼为生。

临高渔歌最早起源于临高县新盈渔镇后水湾一带渔家妹卖鱼的叫卖声,后来临高渔民在赶海、织网、婚嫁等劳动生活中都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优美动听的临高渔歌。

临高渔歌用临高方言进行演唱,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被称为“哩哩美”。

“哩哩美”是临高特有的形成于生活中的一种随口纪实无考虑韵律的传唱文化。

“哩哩美”曲调欢快活泼,从内容上分为唱吉、情歌、猜谜歌、讽刺歌和怨歌等5种。其歌词善用“比”“兴”“叠”等直述形式,歌男唱女见景生情地自由抒发,其中的双关比喻更成为这一民歌中最突出的艺术韵味。

此外,“哩哩美”的音乐结构以其固定化和经典化衬腔在音乐形态上自成一体。它以三个乐段组成,第一、二乐段为主歌,第三乐段为副歌。独唱多用主歌,对唱以主歌为领唱,副歌为齐唱衬托对唱气氛。

在长期的演唱中,“哩哩美”形成约定俗成的习俗。在临高渔村,逢年过节、男婚女嫁、辞旧迎新,不分时间和地点,只要歌兴大发时,就大唱特唱“哩哩美”,以表心声和见解或调侃对方,歌者们的演唱发自肺腑,声情并茂,歌声飞扬,颇受众人欢迎。

海边古韵,欢快渔歌。临高渔歌“哩哩美”,弥漫着自然、社会、民俗文化的气息,它的人文特色、鲜明的渔家风味、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优美的韵律,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的代表,更是中国艺术首屈一指的渔歌。

海南特色景点推荐跟着非遗游琼岛

01  跟着非遗感受琼式文化

  琼剧

琼剧是海南一大剧种,其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一般分为中板、苦哭叹板、专用腔、杂调和创作小曲等。中板比较接近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苦哭叹板在表现人物哀伤悲痛时使用,演唱时常带有哭泣哀叹气息,能摧人泪下;专用腔是为特定内容和特定人物所用的,有走神腔、教子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等等;杂调分为民谣、南无经、吟诗调等;创作小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们新编的一些小曲。

 

 02  跟着非遗品尝琼式美食

  海南粉

海南粉,海口人称腌粉。据传,海南粉具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海口人自古以来,每逢娶亲、嫁女、生日、满月、公期,款待亲戚朋友,筵席上总有海南粉这一佳肴。海南粉以其特有的发酵制作工艺制成的细粉丝,以及精选的各种拌料和独到的腌制方法,使其具有香、滑、软、韧、爽的独特风味,深受群众喜爱。同时,海南粉的美名远播海外,很多早年远离家乡,漂流海外的海南侨胞,回到海南的一个愿望就是品尝一下久违多年的海南粉这道美食。在海口地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海南粉的粉店和小摊,许多餐厅、食堂常有供应,一些老字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粉摊更是大受客人喜爱。

  

03  跟着非遗体验琼式工艺

  黎锦

黎锦,即黎族民间织锦,是黎族人的一种特色花布。黎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春秋的时候就已享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史书上称其为“吉贝布”。黎锦的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这也是由于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很适合木棉的生长,所以海南岛也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本文Hash:1164b4190d7d8f5768199f955d432be61557db37

声明:此文由 如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