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启动三个村庄搬迁工作,助力环新英湾新城建设

      近日,儋州市排浦镇政府与该镇瓜兰村、镇远村4户村民签订了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标志着排浦镇瓜兰、镇远和黑石3个村庄搬迁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瓜兰、镇远和黑石3个村庄位于儋州滨海新区第一片区,属于环新英湾新城起步区建设范围。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环湾新城城市基础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环湾区域经济发展,儋州市决定启动上述3个村庄的搬迁工作,共涉及安置村民户数1000来户,房屋1700多栋,面积1166.525亩。

  据儋州市房屋征收局副局长李应介绍,搬迁工作今年6月就已经启动,儋州市根据省有关规定制定了《环湾滨海新区港产城融合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排浦镇范围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以下简称《补偿安置方案》),之后从市房屋征收、环湾办、排浦镇政府等相关职能单位抽调人员进行3轮培训,对涉及搬迁的村庄房屋进行航拍编号。

  10月9日,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6个征地搬迁工作组开始进村入户,“一对一”向村民宣传政策、讲解《补偿安置方案》,同时对房屋及土地面积进行实地丈量。

  “我们测量好村民的房屋和土地面积,当场就跟村民算明账,他可以拿到多少补偿款,如果在政府要求的限期内签约的,政府还给予奖励,这样村民拿到的钱更多。”儋州市土地和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副主任夏杏芳说,此次搬迁,市里除了提高补偿和奖励标准外,安置的方式还更灵活,比如搬迁村民不想购置政府指定的安置房,其在全市范围内购买一手商品房的,每平方米补偿3000元,真正让利于民。

  “政府工作人员给我详细讲解了补偿方案,我也去察看了未来社区项目。那里位置好,生活会很方便,而且提前签约的话,还有奖励,所以我就签了。”镇远村村民老张是10月18日与排浦镇政府提前签约的4户村民之一,经测量,他家宅基地175平方米,房屋面积约200平方米。根据《补偿安置方案》规定,补偿内容包括宅基地补偿、房屋补偿、搬迁奖励等,他家可获得一笔不菲的现金补偿。

  据儋州市委环湾办常务副主任李慈明介绍,截至目前工作组已完成了900多户村民登记、320多栋房屋的丈量测绘工作。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完成征收目标任务,为环湾新城建设打好基础。

鉴海南丨带你走近儋州环新英湾地区

海洋总是醉人的,海南的海尤其让人沉醉。海南岛四周被大海环绕,绵长的海岸带上散布着许多美丽的海湾,有状如“莲花”的新英湾,有新潮又古老的海口湾,有形如两轮新月的石梅湾,有怪石嶙峋多姿的棋子湾,还有“会唱歌”的清水湾……在海南,无论是哪一片海湾,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她们或宁静或热情,她们或开放或内秀……总以温柔豁达的姿态,聆听着浪潮的脉动,注视着故事的发生。海南日报融媒短视频栏目《看鉴海南——海湾季》,今起带你走近海南的美丽海湾,多视角领略她们的万千风光和风情万种。
在海南西部的地图上, 以美丽的新英湾为核心,今人用发展之笔勾勒环形蓝图,画出一个全新的“大湾区”——儋州环新英湾地区,海陆面积超2500平方公里。
这里是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强引擎,牵引儋洋经济圈的发动机,奏响儋洋一体化奋进的新篇章。在这座海南自贸港未来新城中,春潮澎湃,万物生发,春天的故事正在这里激荡上演,让世界瞩目心动。
环新英湾,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湾区?怀着好奇和憧憬,我们走进这片广阔的新湾区,感受这里的自然人文魅力风情。


风土味

舌尖上的湾区 千般美味有红鱼

奔赴一场海南西部“大湾区”旅行,头一件要紧事是干啥呢?

如果你问一枚资深“吃货”,那必须是不负美食,吃好吃的。

细数“大湾区”美食,一条红鱼自己跳了出来,“看我,看我,选我,选我……”伴着鱼儿的“大声呐喊”,我们首选了这条红鱼。

为了品味地道的红鱼,我们邀请了第一位“美食导游”……在环新英湾畔长大的白马井渔娘代表吴锦菊。

红鱼从哪里来?出海捕获。吴锦菊告诉我们,儋州环新英湾地区,通江达海,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沿海渔村众多。靠海吃海,千百年来,当地渔民的主要收入靠打渔。从北部湾渔场等地捕获的野生红鱼,是众多渔获中的“珍品”。

红鱼学名红鳍笛鲷,体呈粉红色或红色,腹部较淡,体侧无任何纵带;头背部由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带。肉质丰厚坚实,含丰富蛋白质和脂肪,味道鲜美,属优质鱼类品种,为大型海产经济鱼类。

“马井红鱼香破釜。”这是流传已久的儋州民谣中的一句,说的正是白马井红鱼。千百年来,渔民们传承祖辈的工艺,将捕获的新鲜红鱼腌制、晾晒成鱼干,使得这种“香破釜”的美味得以绵延至今。

要问哪里能买到最新鲜的红鱼?当地人会告诉你,从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的渔娘手中。每天凌晨两点多,这个码头进入一天最热闹的时候。灯火通明下,数百名被称为“渔娘”的白马井妇女,穿梭其间,进行渔货分类、搬运、交易,一派忙碌景象。

吴锦菊10来岁就成为一名渔娘,在码头讨生活。由于勤劳能吃苦,善于经营,后来,她和丈夫一起办企业,开加工厂,通过海产品加工,将红鱼干等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让儋州特产飘香世界。

不仅是白马井中心渔港,儋州环新英湾地区还有新英渔港、干冲渔港等多个渔港。渔港边,分布着一个个渔村,它们大多有成百上千年历史,一代代人接力传承,在风口浪尖上拼搏,孕育了不怕吃苦、勤劳奋斗的渔民精神。

环新英湾简直就像个环形美食带,堪称极具特色的儋州“美食之乡”。新英炒粉、红鱼粽、儋州北岸脆皮鸡、古盐田盐焗鸡 红鱼干焖花肉、清炒海豆、酒饼簕炖海鸭、中和香糕……,这里可谓是吃货的天堂。


生态味

青绿的湾区 人与自然亲密相待

美食无穷尽,韵味留舌尖。暂别美食,让我们奔向环新英湾的美景。

这片“大湾区”宛如人间秘境。行走在环新英湾中央地带,一眼望不到头的,是连片的红树林,万物生长竞自由。红树林扎根在新英湾,湿地总面积超过6万亩,是候鸟“安家”的乐园。

瞧,“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又出场了。

“那是黑皮,在滩涂上撒欢呢。” 在新英湾一处沿海湿地,正在进行日常巡护的当地湿地护鸟队队长陈正平,看到不远处有一群黑脸琵鹭,这个流传在护鸟队中的独特昵称脱口而出。映入眼帘的鸟儿,白色羽毛,“黑脸”鲜明,形似乐器琵琶的黑色长嘴分外醒目。

初次和“黑皮”相遇,还得追溯到2018年。陈正平翻出一张拍摄于当年的相片,新英湾首次拍摄记录到黑脸琵鹭,这张合影照,一眼就能数个遍,里面有19只。

相识已5年,在新英湾湿地护鸟队员心中,黑脸琵鹭,既是老朋友,也是新朋友。

一方面,一连6年,它都来新英湾过冬,一待好几个月,护鸟队员们几乎天天见。另一方面,年年都有新面孔出现。一边翻阅着历年的相册,陈正平一边向记者说起黑脸琵鹭越冬数量的变化:2019年记录到22只;2020年24只;2021年26只;2022年38只。“今年上半年记录到64只,这照片上密密麻麻的,得数好一会才能数得清。”

新英湾湿地护鸟队成立数年来,生活在湿地周边村庄的村民主动申请加入护鸟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20多人,巡河、护鸟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海南省鸟类记录中心主任李飞介绍,新英湾是海南岛近年来越冬水鸟数量最多、珍稀濒危水鸟种类最多的鸟类栖息地。得益于持续的生态修复和悉心保护,该地目前已监测到鸟类超200种,其中包含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1种,今年上半年记录到的越冬水鸟总数量超万只。

新英湾湿地俨然是环新英湾区域的生态绿心,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遵循“全球共生城市”理念,环新英湾区域规划以新英湾为核心,北门江、春江以及峨蔓—后水湾、白马井—排浦海岸滩涂带为骨架、其他林田、水系干渠为廊道,串联多个重要生态节点,加速构建江海一体,林水纵横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湾区与美丽城市。


人文味

动听的湾区 诗乡歌海栖居处

行走环新英湾,自然之美令人难忘,交相辉映的人文之美,是抚今追昔的深切回眸。

如何打卡湾区的风土人情?我们请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焕才,作为环新英湾之旅的“人文导游”。他老家在儋州市新州镇攀步村,这座古村就坐落在新英湾畔。生长于斯,从文40多年,年过六旬的他,于故土最相思,向历史常求索。

新英湾是如何形成的?李焕才讲述,当地很多人都说,之所以有新英湾,完全得益于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的源头都藏在深山里,天各一方。它们很有心,相约从山里跑出来,从东面跑过来那条叫北门江,南面跑来的那条叫春江。

李焕才专门写了篇万余字长文,用诗意的笔触,形象又通俗地描绘了新英湾 由来,“临近海边,它们(北门江和春江)热情地拥抱在一起,又蓦然散开,汪洋一片,变成了一个偌大的湖。湖水蓄满了,也就积蓄了巨大的能量,憋足劲撑破了海岸,哗啦啦泻入大海……每天都有潮起潮落,海水来来去去,这个巨大的湖也就变成一个海湾,就是新英湾。”

除了“两江说”外,还有些人认为,新英湾的诞生和火山爆发有关。数万年前一座火山在海上爆发,喷出很多岩浆,冷却后都变成了石头,堆起一个弯月形的半岛,抱住一泓海水,也就有了新英湾。

这片海湾,既有现实之海,也有精神之海。环新英湾的先民们,热爱生活,凝聚出儋州“诗乡歌海”中不可忽视的瞩目存在。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调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儋州市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李焕才说,相传,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环新英湾的峨蔓、木棠、三都等沿海一带,是一种体裁近似于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岁月沉淀,薪火相传,调声在环新英湾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一代代传承,传唱了上千年。“新英水浅泊舢板,洋浦水深泊战舰……”儋州籍退休干部吴文生有次到儋州市文化馆看望老友朱壮才,两人开心地聊着家常,说着说着,不知谁起了头,不约而同地用手打着节拍,用本地方言唱着这首当地流传半个多世纪的调声作品,身体随节奏摆动,歌声嘹亮。走在环新英湾畔的村子中,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几乎都会唱传统调声,用地道的儋州话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儋州环新英湾中包含洋浦经济开发区和峨蔓镇、木棠镇、中和镇等7个乡镇,如果时间充裕,深入其间,每个镇都有特色的风俗,值得细细品味。

儋州环新英湾区

儋州环新英湾区域,包括洋浦经济开发区和儋州市白马井、峨蔓、木棠、新州、中和、王五、排浦等7个镇,总面积约258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7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810平方公里。构建“一城、三园、四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其中“一城”指白马井新城;“三园”分别为洋浦产业园区、木棠产业园区、王五产业园区;“四组团”包括海花岛旅游度假组团、中和新州文旅组团、洋浦东部生活组团、峨蔓海岸休闲组团。


儋州两会 | 儋州政协委员建议:以研学旅行助力儋州旅游消费新业态发展

近年来,儋州积极推进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推动研学旅行产品研发,创新研学旅行品牌培育,规范研学旅行服务管理,研学旅行作为儋州市旅游新业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近日,儋州政协委员黎学优、干卿向政协第十一届儋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建议,立足海南自贸港、儋州洋浦一体化建设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做大研学旅行产业,推动研学旅行成为儋州旅游品质提升的重要助力,成为儋州旅游再出发的亮丽名片。儋州是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历史悠久,资源独特,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谪居儋州3年,开海南文明之先河,造就了儋州浓厚的文化氛围,并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豪迈宣言。中国热科院在儋州成立,是海南科技事业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儋州有着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然而,儋州市研学旅行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创意不高、开发不够、市场主体不强,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行业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儋州政协委员黎学优、干卿建议,儋州研学资源丰富,可以围绕“研学东坡、走读儋州”“海南科技事业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千年古盐田”“海花岛”等重点打造具有儋州特色的研学产品集群,突出产品专业化、高质量,以质取胜,赢得先机,实现儋州研学旅行市场突围。同时,由儋州文旅部门牵头,“政府+研学机构+学校”跨界合作,将文化思维贯穿于教育思维和旅行思维,让文化界专业人士、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与研学基地、研学旅行协会一起参与研学产品设计与开发,深度挖掘研学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游”“研”“学”紧密结合。

本文Hash:94d7f789340c810be27a609828cea3aaa18ecbaa

声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