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看海南!黎族传统剪纸艺术:刻刀之下 宣纸之上

在海南,提到剪纸,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地方,就是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闻名遐迩的大安剪纸便诞生于此。


相传,早在汉代以前,生活在乐东地区的黎族先民,就以芭蕉叶、树皮为材料,通过口咬、刀刻技艺,创作出各种各样充满生活元素的图案,完成对生活与劳作、对生命与自然的“歌咏”。

现年57岁的林文生,是当地有名的黎族剪纸老艺人之一。7岁时,开始模仿村里的老人剪纸,已经和剪纸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浓厚的黎族生活气息,作品也屡屡在国内外各类剪纸大赛中斩获殊荣。林文生坦言,黎族剪纸不讲究几何比例,也没有约定俗成的构图样板,仅靠手艺人的想象和指尖的功夫。田野、黎乡、椰舞、图腾,在粗犷的线条下,传递的意象主题丰富而淳厚,也流淌着黎族人最真实质朴的美感。


受林文生的影响,林崇靖从小也爱玩剪纸,长大后考上了琼台师范美术教育学院,也为今天从事剪纸教学打下了最好的基础。欣喜于子承父业之余,林文生也常在周末与儿子展开宣纸上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之道。例如,剪纸人物的眼睛、眉毛都需要一个个刻出来,但如果线条刻得多了,会失去大安剪纸民间艺术的味道。所以,人物手、脚的镂刻,都要刻得很抽象。

这一次的“比拼”,林文生完成了作品《拉手舞》,林崇靖则给自己的剪纸命名《大力神》。父亲的刀工充满野性和粗狂,儿子的刀法则是圆润、细腻,但父子俩不谋而合的创作理念,都是黎族剪纸要体现原汁原味原生态,如果用美术的形式去体现,剪纸就失去了生命力。


黎族剪纸的创作从“口咬”中衍生,在镂刻中发展,作为山区黎乡的独特艺术形式,千百年来,黎族剪纸一直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盛开。


“跟着我剪纸的优秀学员到现在有10多个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一到高中考上大学他就放弃了。”谈到剪纸人才的培养,林文生也坦言,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不让大安剪纸失传,也是他最大的心愿。为此,进村培训、校园开课,继续办好剪纸艺术培训基地,是父子俩的初心与使命。


“黎族剪纸需要投入更多新鲜的血液,需要创新、需要包装,以旅游业去带动传承和发展”,年轻的林崇靖也表示,黎族传统剪纸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剪纸匠人,有义务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光,令黎族传统剪纸艺术跨过千年之后,依然绽放。

跟着非遗游海南!海南黎族这项传统技艺,在经纬线上跃动着神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千古传承,流转不歇,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 烟波浩渺,万木争荣。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匠心打造,推出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

,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经纬线上跃动的神奇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用手捻纺锤、单锭脚踏纺车纺纱,用植物染料等天然材料对纱线或面料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用腰机织造,用色线在面料上刺绣装饰图案等重要技艺类型和环节。 该技艺以絣染、双面绣、麻纺织、单面织、双面织等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四大工序:

纺线,把棉花脱籽,抽棉丝捻成线,再绕成锭。纺线主要使用手捻纺轮、脚踏纺车等工具。

染色原料多为植物染料,将假蓝靛、姜黄茎、苏木、落葵子等植物的根、茎、皮、叶,通过发酵、水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纸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色黑、黄、红、褐、深兰等多种颜色。

织布工具主要为腰机。黎族的腰机是一种古老的织布工具,织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

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在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构图的思路进行穿刺,绣成各种彩色图案。 经纺染织绣四大工序制成的黎锦是黎族同胞以布为板,以梭代笔的神奇画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女子内心的坚守,它穿越历史先河,是黎族人民对传承祖辈文化最好的承诺。

非遗小知识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特点是活态流变和非物质的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着非遗游海南!佳酿飘香醉黎乡,黎族这种酒你喝过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千古传承,流转不歇,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匠心打造,推出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

,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本系列宣传片一共40期,每周推出一期。
肉质滑嫩,皮薄骨酥,海南文昌鸡的不同滋味,代表的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饮食文化……在上一期《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中,我们一起了解了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今天,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十一期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黎族

图片

酒酿造技艺

。该技艺于2017年入选第五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视频观看方式

扫描下方

二维码

或者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进行观看。

黎族

酒酿造技艺

黎族

酒是一种甜糟酒,主要是用黎族人种植的山兰糯米酿制而成,其酿造方法独特,浓度低,口感香甜,被称为“山兰糯米酒”。

黎族

酿造技艺流传久远,酿造方法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是黎族酿酒文化与历史技艺的传承,是黎族人民原始生产生活的侧影。

黎族

酿造,因原材料绿色原生态,制作工序讲究,口感甘甜醇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首要饮品。

黎族

酿造技艺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了

制作酒饼

制作

两个方面。

01

制作酒饼

酒饼其貌不扬,却是酿酒的灵魂,只有酒饼制作的好,酿造出的

味道才能香醇可口。 制作酒饼需要经过采摘原料、淘洗原料、樁倒原料、筛粉制饼、酒曲发酵、风干备用六道工序。
黎家妇女通常都会选择初一或十五等吉日上山准备酿酒材料,因为这是个好兆头,寓意吉祥吉利。
02

制作

在黎族的山村里,每一位妇女都掌握

的酿造技艺,就像是祖先的遗传密码,在这里代代相传。 制作

包括准备材料、蒸米、洗米晾干、混合发酵、装筐滴酒、入坛发酵六道工序。
酿好的

,陈放数年,米和糟均会稀化成浆液,陈放时间越长,品质越佳。酿好的

,浅饮生津,后劲十足,故称“山兰玉液”、“琼浆玉液”。
佳酿飘香醉黎乡。

,这一抹历史积淀的醇香,凝结了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已成为了黎族的特色文化符号。

黎族

酿造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文化记忆,飘香在黎乡,飘香在海南。  

本文Hash:7786ddb5b06f11dc33dc1f264a3643365d812a94

声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