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村VA”冠军奖杯由非遗传承人雕刻

8月13日晚,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总决赛将在“中国排球之乡”文昌市文城镇玉阳公园举行,让我们先瞧瞧冠军奖杯是啥模样。8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文昌市东郊镇,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椰雕”传承人黄良敏的家,琳琅满目的椰雕作品映入眼帘。温暖的灯光下,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的冠军奖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冠军奖杯是黄良敏加班加点,熬了7个晚上,用当地100多年树龄椰子树的树格手工雕刻而成。“能有机会制作这个冠军奖杯,是我的荣幸!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文昌椰雕文化,把民间手工艺术一代代传地承下去。”黄良敏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椰雕”传承人黄良敏与冠军奖杯。

这个奖杯高58厘米,宽16厘米,线条优美,做工精细。记者拿在手上,约有5斤重。“我思量多日,才设计雕刻了这个冠军奖杯。”今年68岁的黄良敏说,奖杯的造型是一棵椰子树长出了一颗椰果。“寓意‘椰林深处有排球之乡’。另外,我把奖杯顶部的椰果做成排球造型,代表了此次赛事‘村VA’。”黄良敏介绍,文昌市是“中国排球之乡”,海南排球半文昌,全市各乡镇有600多个排球场,文昌人对排球爱到了骨髓里,男女老少都喜欢打排球。

黄良敏告诉记者,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石砂地生长的椰子树树干细,长得高,这种材质很适合做椰雕。“百年以上树龄的椰子格很稀罕了!”黄良敏说,做冠军奖杯的这根老料,他珍藏了多年,原本打算雕刻一头耕牛,起码能卖1万多元。但他还是忍痛割爱,用来雕刻了这个奖杯。

“我很喜欢排球,这届海南‘村VA’在文昌举办,特别热闹!让国内很多人知道了文昌。我也想为家乡、为球赛作一点贡献。”黄良敏乐呵呵地说。


海南“村VA”冠军奖杯。记者 曹志 摄

黄良敏是文昌市东郊镇良田村人,他自学成才,从事琼北特色民居壁画创作多年。“我做椰雕也有十余年了,画画和雕刻是相通的。”黄良敏于2015年至2021年在文昌一家椰雕厂做椰雕师,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海南椰雕馆展示有他多个精美作品。

此次排球联赛6月30日在“航天小镇”龙楼镇开幕,先后在文昌龙楼、会文、冯坡、铺前、潭牛、文城举办,至今已有月余,目前已进行51场精彩的比赛。每一场座无虚席的看台上,呐喊声此起彼伏。观众们享受着“排球盛宴”带来的热烈与欢腾。

8月13日晚,在这个万人瞩目的冠军争夺战之夜,中国女排前队长、里约奥运会冠军魏秋月,中国女排前国手、亚运会冠军李颖将亮相玉阳公园排球场,与球迷互动,感受海南“村VA”的魅力,李颖还将担任冠军争夺战的解说员。此次赛事,冠军队将获奖励36000元奖金(含税),一头文昌锦山大黄牛,99只天赐文昌鸡。今晚,东阁队和东郊队将上演“双雄对决”,哪个队更“牛气冲天”,捧起这个独树一帜的冠军奖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次排球联赛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文昌市人民政府、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海南“非遗+旅游”玩出新花样,助推非遗传承出圈又出彩

轻轻一挑,针线来回穿梭,动作娴熟,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陈达谞专注绣着手里的黎锦,没多久,一个富有黎族文化特色的人形纹图案跃然眼前。

在10月12日至16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下称“非遗节”)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椰雕、海南黎族打柴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亮相国际舞台,展现生生不息的海南非遗魅力,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流连。

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海南“非遗+旅游”真正相融还有多远?或许从这届非遗节可见一斑。


非遗海南,在复古中捕捉潮流

提及非遗,你会想到什么?

非遗给人的印象总是古老而传统。

“好新潮!第一次见到这种椰壳做的音箱。”成都大学生唐媛刚走进“琼潮非遗 精致生活”海南馆便被一款像卡通米老鼠的椰壳蓝牙音箱吸引住了,“造型独特,音质饱满,真不错!”


“这款椰壳音响叫椰萌萌,用椰壳而制,机身整体设计成米老鼠卡通外形,活泼可爱。”椰格格 (海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雅向唐媛介绍着“椰萌萌”的用途,“用手机蓝牙连接音响就可听歌。原生态的箱体,犹如聆听自然之声。”

非遗节上,刘雅带来的一款以圆明园十二兽首为主题,用海南传统非遗椰雕进行创作的椰雕十二兽首香炉,展示了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发展新路径,让人眼前一亮,“十二兽首香炉底座采用椰雕传统拼接工艺,正方体底座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平八稳、方正规矩的设计理念,椰壳天然的纹路使底座增添了一份古朴天然之气。”

椰壳制作的包包、冰箱贴、钥匙扣、胸针、车载香薰、车挂饰……“复古+新潮”是这次刘雅带来的参展作品的最大亮点。


融入黎锦元素的书签、抱枕、腰包、雨伞、手机壳;椰雕制作的花瓶、笔筒、摆件;沉香系列精油、香炉……琳琅满目的海南非遗文创产品亮相非遗节,不仅吸收了传统纹样风格,还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潮”气十足,颇受市民游客青睐。

在刘雅看来,在海南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已经出现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引领粉丝一起关注传统文化。这些“后浪”正在让非遗变得时尚,让非遗融入生活,让非遗获得真正的传承活力。‍

非遗文创,让传承鲜活起来

经典的黎锦、椰雕,再搭配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一个个设计各异的文创产品在海南馆铺陈开来。

制作黎锦、椰雕,又不止于黎锦、椰雕,传承人们从海南传统非遗工艺入手,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既延伸非遗独特之美,又兼具现代实用功能,使非遗更贴近消费者,进行生活化、可持续化,活态发展。


非遗节主办方统计数据显示,为期5天的非遗盛宴吸引了38万余人次现场参与活动。当“非遗+旅游”成为标配,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无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非遗项目更多‘ 看见’以后,自然会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陈达谞说,在非遗节上传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黎锦是参加非遗节的初衷。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上黎锦,作为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的陈达谞在保留传统纹样造型的同时,运用更丰富协调的色彩搭配,加入自己的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升华又不失黎族纹样特色,“通过传统非遗与现代潮流的‘碰撞’,用新形式新表达,来展现传统技艺的多元魅力。”

“每一个来海南旅游的人,带上一条黎锦回去,于我们而言,就是最大的传承和保护。”让非遗生活化是陈达谞的期许。


“你们看,这个椰雕图案取自五指山和椰子树,扑面而来的海南风情,可以做香薰,也可当作摆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椰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柯秋枫一边活态展示椰雕手工雕刻的过程,一边热情地向来往市民游客介绍着手中的作品。

“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也必须研发符合新时代年轻人需求的非遗文创。”柯秋枫坦言,“来非遗节,就是要把海南岛内非遗带出来,多向年轻人学习,了解非遗的发展趋势,让海南椰雕非遗更加接地气。”

在刘雅看来,目前海南本土非遗文创伴手礼品牌比较薄弱。她建议,“‘非遗+文旅’双向赋能,深度融合。例如,在景区、博物馆、酒店等设立非遗文创手工工坊,游客不仅可以观赏传统工艺的展示,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体验传统技艺的乐趣。”

“作为企业来讲,应挖掘和传承当地独特的非遗元素,顺应潮流,了解市民游客的需求,打造独特而有吸引力的非遗产品。”她认为。



非遗“活化石”,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再来一个!”首次亮相非遗节天府大巡游现场的海南黎族打柴舞,赢得掌声喝彩不断。表演者们将磨石步、筛米步、砍柴步、爬山步、青蛙步、猴子步等传统跳法招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还原了黎族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生活。

“第一次看海南黎族打柴舞,多维度地展现了海南非遗独特魅力,觉得海南离成都那么远又那么近!”成都市民王琪看完巡演后激动不已,“非遗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更是生活。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截至目前,海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带着海南黎族打柴舞亮相非遗节的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颇有感触,“非遗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例如,设计新颖的非遗产品、创作具有现代特色的非遗艺术作品等。”

同时,举办非遗展览、文化节、非遗表演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参与其中,从而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并将非遗技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提供相关培训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 ,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增加非遗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比如,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将海南非遗资源整合为旅游线路;在海南设立非遗展示基地,增加非遗的可见性和吸引力;将科技与非遗相结合,打造更具互动性和创新性的非遗体验方式,提升游客参与度。”



近年来,“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谈及海南“非遗+旅游”该如何融合发展,海南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下一步将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打造非遗之旅线路、培育非遗旅游品牌、打造“非遗+”特色非遗旅游产品,助推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迭代里出圈出彩。‍

跟着非遗看海南!黎族传统剪纸艺术:刻刀之下 宣纸之上

在海南,提到剪纸,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地方,就是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闻名遐迩的大安剪纸便诞生于此。


相传,早在汉代以前,生活在乐东地区的黎族先民,就以芭蕉叶、树皮为材料,通过口咬、刀刻技艺,创作出各种各样充满生活元素的图案,完成对生活与劳作、对生命与自然的“歌咏”。

现年57岁的林文生,是当地有名的黎族剪纸老艺人之一。7岁时,开始模仿村里的老人剪纸,已经和剪纸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浓厚的黎族生活气息,作品也屡屡在国内外各类剪纸大赛中斩获殊荣。林文生坦言,黎族剪纸不讲究几何比例,也没有约定俗成的构图样板,仅靠手艺人的想象和指尖的功夫。田野、黎乡、椰舞、图腾,在粗犷的线条下,传递的意象主题丰富而淳厚,也流淌着黎族人最真实质朴的美感。


受林文生的影响,林崇靖从小也爱玩剪纸,长大后考上了琼台师范美术教育学院,也为今天从事剪纸教学打下了最好的基础。欣喜于子承父业之余,林文生也常在周末与儿子展开宣纸上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之道。例如,剪纸人物的眼睛、眉毛都需要一个个刻出来,但如果线条刻得多了,会失去大安剪纸民间艺术的味道。所以,人物手、脚的镂刻,都要刻得很抽象。

这一次的“比拼”,林文生完成了作品《拉手舞》,林崇靖则给自己的剪纸命名《大力神》。父亲的刀工充满野性和粗狂,儿子的刀法则是圆润、细腻,但父子俩不谋而合的创作理念,都是黎族剪纸要体现原汁原味原生态,如果用美术的形式去体现,剪纸就失去了生命力。


黎族剪纸的创作从“口咬”中衍生,在镂刻中发展,作为山区黎乡的独特艺术形式,千百年来,黎族剪纸一直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盛开。


“跟着我剪纸的优秀学员到现在有10多个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一到高中考上大学他就放弃了。”谈到剪纸人才的培养,林文生也坦言,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不让大安剪纸失传,也是他最大的心愿。为此,进村培训、校园开课,继续办好剪纸艺术培训基地,是父子俩的初心与使命。


“黎族剪纸需要投入更多新鲜的血液,需要创新、需要包装,以旅游业去带动传承和发展”,年轻的林崇靖也表示,黎族传统剪纸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剪纸匠人,有义务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光,令黎族传统剪纸艺术跨过千年之后,依然绽放。

本文Hash:3c46c4d6dda8850e69b533e645b5532988d2985f

声明:此文由 小辣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