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南过大年——体验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拜大年”

我在海南过大年

——体验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拜大年”

文/熊庆元

退休后当起了“候鸟”,飞到海南过冬。今年我正在海南儋州市过春节,赶上了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井镇正月十六拜大年”习俗。这是因新冠疫情停办了三年后恢复的第一场民俗活动,群众的热情空前爆发,活动热闹非凡,把从全国各地飞来儋州过冬的“候鸟”们和到海花岛旅游的游客们,以及周边镇街居民都吸引了过来,形成超十万人参加活动的盛大场面。

闹元宵 赶庙会

“拜大年”从正月十五晚闹元宵和赶庙会请神活动开始。

今年“拜大年”活动东道主、东方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文富介绍说,白马井地区居民以渔业为生,以原来的五个“里”组成现在的五个社区。每一个“里”,都有两三座庙宇,供奉各路神仙,以求神灵保护地方平安、保佑渔民出海安全。因而,这里也是民间艺人集聚之地,从事修庙、塑像、扎龙、舞狮、抬八宝(八仙的八件宝物)、迎神、调声、打闹、太极、唱戏等工艺活动。

傍晚,当我来到庙会地址白马井镇“劳大将军庙”时,庙外的涌泉大道,一派闹元宵的节日气氛;庙会活动已准备就绪,街道两旁设立的几十个庞大精美轿子组成的神位,已将各神庙里的观音、八仙、关公、伏波、劳珦、华光、神山等各路神仙请到归位;蜂拥的群众,已开始焚香祭拜;请到的各路神仙,将抬着他们参加第二天的大拜年游行欢庆活动。

苏书记说,白马井渔民,除了和全国民众信奉共同的神仙外,有两个本地神仙,特别受白马井乃至整个儋州和海南人民崇敬,成为本地最早出现的地方神灵。

一个是作为海南最早的拓荒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相传,当年朝廷派大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到此,兵饥马渴,马援的一匹白马用蹄刨地,顿时甘泉涌出,解除饥渴之虑,后人在泉地掘井,定名为“白马井”,又称“白马涌泉”;还在此修建了“伏波庙”,年年祭拜他为开拓疆土作出的贡献。在伏波庙伏波神像前有一副对联祭伏波将军:劫火煽红羊仗将军捍患天涯从今胆落猖狂寇/涌泉留白马替汉代建功海岛自古明高矍铄翁/威震南天。

另一个是伏波大将军的先锋官劳珦大将军。当时海南发生黎人叛乱,劳珦大将军率军平定叛乱,捍卫海岛,还和渔民一道织网捕鱼,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由于海妖做怪,附近渔船多出事故。有一天,劳珦把自己的盔甲、宝剑挂在树上下海捉妖,一去不复返,但从此海妖不再作乱,换来渔民的平安。为了纪念劳珦大将军,渔民们修建了“劳大将军庙”,也为“忠勇庙”。之后,各朝各代“凡新官到任,必先此设祭”。劳珦大将军庙也有一副对联祭劳珦大将军:中兴昭报著奇勋复汉平蛮勇壮山河孚路马/方今慕开琼旧泽称觥酌兕歌传里巷祝岗陵/功高盖世。

庙会活动晚上8点钟正式开始。明月当空,烟花怒放,鞭炮齐鸣,礼炮升空,彩龙翻舞。群众焚香大朝拜后,抬着神仙,载歌载舞,形成欢乐的海洋。庙会活动通宵达旦。

拜大年 看游行

“十六不完年不完,不完十六不完年。”正月十六“拜大年”是白马井镇和儋州民间传承了数百年的习俗,成为儋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早,因叫不到出租车,我只好要了一个三轮车赶到白马镇,参加大拜年。进镇的各路口已实行了交通管制,我只好步行前往。沿街看到,各商店门 前摆着整齐的礼品装饮品出售,商店老板说,现在白马井镇群众拜大年,多以送饮品为礼。各家各户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在杀鸡宰鱼,准备中午酒席,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劳大将军庙前涌泉大道的各路神仙位,挤满了焚香祭拜的群众。

东方社区主任许秀介绍说,正月十六传统拜年日的来源传说有两种:一是相传正月十六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生日,伏羲用绳结网,教会人们用网捕鱼,而白马井居民以捕鱼为业,渔民为了感谢伏羲,就在正月十六这天进行巡街活动,庆祝伏羲生日;二是渔民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后,正月十六做出海捕捞准备,这意味着一年的艰苦劳作又要开始了,渔民们便在出海之前,请来亲友聚在一起过年,并祭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拜年活动,“闹”出更多传统文化的浓香。

来到劳大将军庙,见几位扮演劳大将军和军士的渔民,我和他们行了汉式拜年礼。

大拜年游行活动,在下午2点正式举行。长达70米的一条条彩龙,从东方、胜利、解放、海滨、新街等各社区翻滚舞出。顿时,锣鼓震天,礼花齐放,鞭炮齐鸣,由7000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走在最前面的是“回避”“肃静”的牌子;接着是八抬大轿的各路神仙,八位壮士抬着的“八宝”,威武的汉军军士,那匹伏波大将军的白马特别引人注目;不乏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歌舞队,载歌载舞,占了游行队伍一半的阵容;变换各种造型,出神入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彩龙,压阵其后;街道两旁挤满的观看群众欢声笑语,摄影录像,忙个不停。

游行队伍从涌泉大道出发,经过南司大街、新民路等街道,边鼓边歌边舞边唱,直到傍晚。兴致不减的渔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各位神仙敬送回各自庙宇,归位、焚香、祭拜,然后欢欢喜喜回家。

海南儋州市新增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儋州市新增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日,儋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儋州加丹纸制作技艺、儋州红鱼干晒制技艺等7个代表性项目获批入选。

此次公布的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音乐类有3项、传统技艺类有4项。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9项。

近年来,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市旅文局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普查调研申报,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 

       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得以通过,充分展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下一步,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普查、保护力度,不断补充完善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库,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儋州红鱼干晒制技艺


儋州红鱼干晒制技艺 

 

红鱼红鱼,鸿(红)运当头,年年有余(鱼)。红鱼干以红鱼(红鳍笛鲷)为材料经多道工序晒制而成。美味的儋州红鱼干,是儋州人常备的食材,每当过年儋州人更是喜欢在家里挂上一条有着特殊寓义的大红鱼。

儋州腊肠制作技艺

儋州腊肠制作技艺

 

儋州的美食家族里,有一种为过年准备的美食——腊肠。每到年底,走进儋州老百姓院子里常见到挂着的一串串色泽暗红、油光泛亮的腊肠。风味独特的儋州腊肠,不仅是儋州节日民俗文化的体现,更是儋州人们生活富足的象征。

儋州加丹纸制作技艺

儋州加丹纸制作技艺

   

被称为“中国楹联之乡”的儋州,流传一种制作加丹纸的传统工艺。儋州百姓热爱书法楹联,在这里用加丹纸书写对联,是一大文化传统。颜色鲜艳、不易褪色的加丹纸,为文化氛围浓郁的儋州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儋州植物酒饼制作技艺

儋州植物酒饼制作技艺

 

中国是酒文化之国,酒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儋州人民性格豪爽,有饮酒之风。在这里,人们使用植物酒饼(酒曲)酿出的酒,具有独特的酒香,备受饮者欢迎。

儋州苗族民歌

儋州苗族民歌

   

海南苗族是一个以歌传情、以歌叙事的民族。在儋州苗族分布区,苗族人民热爱唱苗语民歌,他们用歌声来传递信息、抒发感情、交流经验、赞美生活。苗族民歌演唱艺术以质朴、爽朗著称。

儋州军歌

儋州军歌

 

 

军话,是儋州八大方言之一。儋州军话地区流传一种用军话演唱的民歌,称为军话民歌,常简称“军歌”。儋州军歌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歌的传统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儋州白话山歌

儋州白话山歌

 

 

儋州境内流传着白话山歌。在抱舍地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人们约定俗成聚集对歌,每逢节日庆典、婚喜之事,人们也自觉地发起对歌活动,增添喜庆的气氛。

体验别样渔村乐!畅游海南乐东过大年

新春快乐! 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你计划到哪里玩呢? 尝尝海鲜、体验下渔村过年之乐 乐东这几个港湾值得你体验

01

望楼港社区

望楼港社区位于望楼河入海处东侧, 北距乐罗村2公里, 因地处望楼河岸,面临海港,故名望楼港。
02

莺歌海渔港

莺歌海,一个耕海的地方。 渔民们依海而居,为了生存他们结网而渔, 与大海斗争,与风浪搏击,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和适应了大海, 并遵循着大海潮水规律和鱼群活动规律从浩瀚的大海中获取丰足的物质财富, 在他们那看似平凡的劳动里孕藏着精深的智慧玄机。
03

岭头渔港

乐东黎族自治县岭头区域的渔业资源丰富。 最美的岭头村海边景色, 随着太阳慢慢接近地平线, 海水在落日的映衬下波光瑟瑟,整个天空被渲染得绚烂无比,美得令人沉醉。  

本文Hash:b62b65f5490828e66dc214f4e071f307c9fe669b

声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