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明年及未来五年工作部署定位高、举措实,充分彰显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的胆略和气魄。儋州洋浦将加快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项目、加快融合、带动发展,为自贸港建设烙上儋洋印记。

  一是全力推动洋浦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将保税港区系列政策一揽子扩大到洋浦开发区全域,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走在全省前列,推动自贸港政策、综合保税区政策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叠加,争取“保税加工+离岛免税”等新业态新模式落地。

  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进一步理顺环新英湾开发机制,推进投融资平台提档升级和融资模式创新,全面铺开滨海新区起步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五网”和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海花岛旅游产业园发展。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百万吨乙烯等9个石化新材料项目、大庄园等8个健康食品项目迅速达产,推动上海申能、大唐电力、中德绿色高端新材料、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等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扩大国际贸易、离岸贸易、大宗商品集散交易规模,争取引进标志性外资项目。

  四是巩固提升儋洋一体化改革成果。全力支持洋浦开发区加快发展,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政府工作“一号工程”,持续提升洋浦在营商环境中示范引领作用,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让企业赢在儋洋、赢得未来。

新闻联播头条:上海临港新片区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揭牌成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坚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把特殊经济功能作为发展主攻方向,加快制度创新突破,努力成为国家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先行启动的119.5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座滨海新城拔地而起。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2019年8月20日,位于上海东南的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总书记要求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 吴晓华: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片区重要指示要求,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未来新城,努力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上海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最生动的样本。

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的发展方向。三年来,临港新片区聚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这两天,滴水湖AI创新港在临港新片区启动运行,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上海交大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习俊通:临港坚持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在这里出台了一系列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创新政策,科技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

与此同时,襟江带海的临港,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提升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在洋山港,每隔几天,法国达飞海运集团都有一艘国际集装箱船舶靠泊,接受“船到船”的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这里也成为全国首个、世界第三个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此类业务的港口。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初步形成了船舶运输、船舶管理、海事服务、航运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化发展态势。区域内集聚了全球50强货运物流企业中的12家,全球10大船舶管理公司中的3家。2021年,洋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81.3万标箱,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 林益松:提升航运服务能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航行船舶到上海港挂靠,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基本建成”向“能级提升”跨越。


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全面构建的同时,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也在临港加快建立。围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重点领域,临港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大力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检测维修等一批特殊经济功能业态先后落地。

上海金恬实业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 时琳:在新片区的平台上来做,大大加快了我们操作的便利度。之前我们大部分的离岸业务都是放在新加坡去操作的。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放了80%左右的离岸业务到上海这个平台。

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截至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的78项任务已完成了70项,形成了87个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案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超6.4万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


【动态】上汽临港工厂启动双班生产压力测试,加速复工复产

上海制造业企业

正加速复工复产

尤其是产业链龙头企业

产能持续跨越台阶

引领产业链、

供应链

配套企业“链式复工”

提升整体效能

在上汽临港工厂4000多名员工的努力下,一批批新车驶下总装线。上周五,这里启动了双班生产压力测试,机器重新恢复到了24小时不停运转的状态。对于很多一线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来说,久违的感觉终于回来了。

车身车间生产经理倪佳华说,尤其是刚刚发布的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50条举措里,对汽车消费的支持,让大家干劲十足。

“很振奋、很开心!出了这个政策,车市回暖,我们这边的产量也会稳步提升上去。”

为了进行双班压力测试,工厂在现有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借调人员以及二线人员下沉一线等模式全力支持生产运作。不少班组长会利用休息时间,对借调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文件培训,并通过视频模拟的操作方法,对全车系进行实操培训。

“物流人员非常紧缺的,我们协调了各车间把多余人员全部抽调出来,提前了差不多一周时间,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对他们进行岗位上的复训,保证让他们在双班生产的时候,不会因为物流原因导致物料缺乏,而不能造车。”倪佳华说。

整车企业的产能爬坡正在带动整个产业链“链式复工”,上汽临港工厂定期动态摸排供应商情况,对供应商产能、库存、原材料等进行全面摸底,

最新一次摸排的上海地区一级供应商复工率已超过98%。

市场也正在给出更多积极的回应。

“智己 、飞凡、荣威、MG名爵品牌的订单量正在明显提升,大家也是铆着劲干活。”倪佳华说。

目前,上汽临港工厂日均下线数较复工之初提升了约2.3倍,下线新车数量恢复到满产的8成左右。自工厂复工复产以来,截至5月28日已有超过1万辆整车下线。

位于闵行马桥的达闼机器人也在抓紧追回产能。4月底复工复产以来,工厂里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近百人,

产能恢复到60%

,让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感触最深的,是

复工复产中的很多难点、堵点,正在消失

“比如说我们从山东发过来的东西,在5月份的时候非常快速,早上开证,中午发货,晚上就可以到上海了。在4月份的时候,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在一周到两周之间。”

疫情期间,达闼多款机器人在方舱医院为患者提供送餐、送药、环境消杀等服务,丰富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目前企业的多款机器人处在供不应求状态。汪兵也期待,随着50条举措中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的落地落实,区域内的物流、人流更加顺畅。

“达闼机器人非常有信心,完成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机器人发运、物流,我们

争取在6月份达到100%的产能。

本文Hash:c5fb9368ec892c5838beb62dde55b4d8e001ae56

声明:此文由 落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