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热带雨林片区五颜六色的树冠。
每年11月底至次年2月,五指山、鹦哥岭一带的枫叶会陆续变红。一树树红灿灿的叶子点缀丛林,从高处观之,有如天上落在人间的红霞。
中国人对即将凋落的红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一叶知秋”是我们形容秋天(在海南等地为冬天)到来最常用的词语;许多老人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落叶归根”;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版本的《红叶记》更是层出不穷。透过一片小小的叶子,我们可以了解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一窥中华文化之风神。
一叶凝结诗情雅意
一到了秋天,北方的树木大都会掉光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枝丫。那么,一叶知秋的“一叶”是否指的是特定树种的叶子呢?古人认为,梧桐有信,有梧桐报秋之说。立秋一到,梧桐叶凋落。因此,一般认为一叶知秋的“一叶”指的是梧桐叶。比如,清代学者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梧叶报秋》中言及:“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说,然安能应声飞落?”明确指出“一叶”即梧桐叶。
《诗经·大雅·卷阿》有言:“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梧桐是被赋予许多浪漫诗意的一种树。古人认为梧桐是智慧之树、高洁之树,因而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
许多海南人对琼剧《红叶题诗》的故事耳熟能详。“红叶题诗”的故事在唐代诗人孟启的《本事诗》中有记载,其大致脉络为:诗人顾况在洛阳时,与三位诗友在宫苑游玩,流水中漂来一片梧桐叶,上面写着一首诗。此后,不同年代的话本小说里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红叶题诗”故事。
流传比较广的版本是这样的:顾况看到水中漂来一片红叶,上面写着“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看这诗有意思,也在叶子上写了一首诗,跑到流水的上游放于水中。他写的是: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过了十多天,有人到此处游玩,又看到红叶上有一首诗,捡起来给顾况看,上面写的是: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虽然不同文人笔下的故事结局各不相同,但唐代确有题诗叶上的习俗。比如杜牧写过《题桐叶》一诗:“去年桐落故溪上,把笔偶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时。”出门在外,突然来了诗兴,如果忘带信笺,找片大的梧桐叶,用小字写首绝句不成问题。
其实,一开始顾况的故事里,诗是写在梧桐叶上的,不知后来为何变成了红叶。红叶听起来比梧桐叶更有诗意,但未必真的可以在上面写完一首诗。
一叶雕琢万千物态
古代的诗人喜欢以叶子为创作载体,古代的工匠则经常以叶子为创作主题,在铸造雕刻领域演绎新的“红叶题诗”传奇。
收藏家马未都曾在节目里展示过一件金元时期的钧窑瓷器盘子,并称这是他40年来看到过的最漂亮的钧窑盘子。这个盘子的红色花纹很像一片片自然掉落在水中的红叶,与釉色结合得恰到好处,细看回味无穷。马未都将该瓷盘命名为“金元时期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红叶题诗’盘”。
一叶承载遐思创意江西吉州窑木叶盏的底部也有叶子的靓影。吉州窑位于赣江西岸,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黑釉木叶盏是其代表作。这种盏以植物木叶为装饰,树叶的形状在黑釉的衬托下茎脉毕露,具有颇为奇幻的艺术效果。
木叶盏的制作工艺至今仍是个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设计叶子的形态,叶子经浸泡腐蚀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将叶片粘上与盏底不同的釉,然后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叶脉清晰的木叶图像。
吉州窑采用木叶纹装饰制盏,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因而有人说:“这是一片飘落于宋人饮食器具中的叶子,更是历史飘落的智慧;这是陶工们在劳作生息中用心灵与自然融合的境界美,是简约单纯的艺术美。”
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能把叶子镶嵌在瓷器上,还能在叶子上作画、雕刻。叶脉画发源于传统菩提叶画,历史十分悠久。
中国民族图书馆(原为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存有少量“菩提叶脉经笺”和“佛像画页”,故宫博物院存有明清时期的菩提叶画珍品和乾隆皇帝手书《御笔菩提叶笺心经并题句》(1768年),大英博物馆藏有我国画家孙文光所作叶脉画《紫竹观音》,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东方艺术珍品。
与叶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贝叶经。早在2008年,贝叶经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遗产名录。自古以来,傣族人将历史文化事件等一一记录在贝叶上,并将之代代相传。就好比甲骨文、简牍之于汉文化的意义,贝叶经是傣族人引以为豪的历史百科全书。
本文Hash:77b42b0490aaf61b28dfc0a54c3f1626be9b4dcb
声明:此文由 落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