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海南五指山下看非遗!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黎族竹木器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它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构筑精神高地,《五指山下看非遗》专题系列片,向世界展示五指山文化,展现海南非遗之美。

竹木器乐是黎族的传统乐器,主要流传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区。常见的竹木器乐有独木鼓、叮咚木、鼻萧、口弓、唎咧、㗑、筒勺、灼吧等八大件,这些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竹木、畜兽皮,经过手工制作而成,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每逢三月三或者喜庆的日子,黎族人都会取出自制的乐器即兴演奏,以此来抒发情感、赞美生活、愉悦身心。2008年,黎族竹木器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期我们了解了黎族竹木器乐中的唎咧和鼻萧,今天我们来看看黎族竹木器乐中的独木鼓、㗑、筒勺等其他乐器。

独木鼓:是黎族最早出现的乐器。相传,在远古时期有树木被雷电击中,起火燃烧,树干被烧成洞,黎族祖先敲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者鹿皮封住洞口制成打击乐器,用于娱乐、传信、祭祀等。

㗑:是黎族自制的气鸣管乐器,与唢呐相似,但发音更清凉、柔和。㗑的表现力很强,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

筒勺:是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制作材料多采用山林中一种野生的山竹。

灼吧:由灼吧帽和灼吧身两部分组成。灼巴低音区的音色深沉,音量比较小,中音区的音色宽厚、圆润、优美。

口弓:是弹拨与吹气相结合的体鸣乐器,形状像一个小木梭。口弓声音悠扬婉转,缠绵动听。

叮咚: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声音清脆悦耳。早期主要是守山栏的人为了驱赶山栏地里的山猪、野兽而敲击木棒发出声音,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打击乐器。

黎族竹木器乐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其蕴涵了黎族发展历史、生产生活、人情风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本文Hash:b72f98de6994aea69b70dc7db91ed9dde3f55e80

声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