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具特色7种文化旅游景点

导读: 【黎族文化】 【苗族文化】 【南洋文化】 【疍家文化】 【红色文化】 【三月三】 【军坡】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许多文化元素都独具特色:黎苗文化、东坡文化、军坡公期文化、疍家文化、南洋文化、南山佛教文化、祈福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是海南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传统“三月三”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都是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 海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体育旅游和开展各种赛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拥有举办众多国际性赛事的良好基础及丰富经验。从一月到十二月,都有不同的精彩体育赛事在这片热土上相继开展。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海南黎族的祖先是5000多年前从大陆迁徙而来的百越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也是海南独有的民族。黎族绚丽的织锦——黎锦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的特色饮食是用山兰米、野兽肉类烤制的竹筒饭和用山兰米酿造的山兰酒。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

海南苗族是400年前来自两广地区的苗族驻军,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海南苗歌与桂、黔、湘等地苗族歌谣一脉相承,又富有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点腊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是植物汁液作天然色素蒸成的三色饭,以及待客的风味饮品——万花茶。

【南洋文化】

南洋文化 南洋文化

海南人大多来自于闽粤两省,海南文化植根于中原,惠泽于妈祖,又深受南洋的影响。从海南岛最北部的文昌小镇铺前到最南部的三亚崖城古城,一座座南洋风格的骑楼,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民居,时光保留了曾经冒险下南洋后来衣锦还乡的海南人在上个世纪带回来的记忆和故事。

【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

疍家因长年累月浮于江海之上,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在古代被称为“疍民”。疍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海南疍家来自闽粤沿海,全岛各地都有,多数生活在陵水县和三亚市,是名符其实的海上“游牧民族”。疍家人有一整套异于陆上居民的风俗习惯:独特的祭海仪式、婚丧嫁娶民俗、别具一格的海鲜烹制法以及体现着疍家渔歌文化的“咸水歌”等。

【红色文化】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海南的红色文化旅游日益升温,以红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大规模发展起来。海南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临高角解放海南纪念园、白沙起义纪念园、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万宁六连岭革命遗址、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海口琼山区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等。

【三月三】

三月三 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和苗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黎族、苗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五指山、三亚、保亭、东方、乐东、昌江、白沙、琼中、陵水等少数民族地区也会举行盛大的三月三庆典,举办传统技艺大赛、体育比赛、美食展示、农产品交易、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 地点:每年三月三的主会场都会有轮换,敬请关注最新资讯。每年的黎苗地区三月三都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

【军坡】

军坡 军坡

“军坡”也叫“公期”,是海南各地在所供奉的神灵或者祖先的生日这一天举行的祭神活动,往往比春节还要隆重和热闹。各地公期日期不同,祭拜的神明也种类繁多,有历史上统领过海南的将领如冼太夫人(军坡在新坡镇升级为冼夫人文化节)、马援、路博得,有中国历史人物如关羽、岳飞、孔子、妈祖等,还有海南民间的神话传说人物等。公期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抬公巡游、舞龙舞狮,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神仪式;公期少不了搭台唱戏,上演琼剧、公仔戏及吹奏海南八音;公期也是商议村事家事、探亲访友、共同聚餐的一次机会。

海南旅游特色景点——海钓

拥有世界第三大海钓场的"海钓天堂"

  海钓是现今最为流行的海洋休闲旅游运动之一。海南的海岸线上既有峻峭的岩礁海岸,又有宽阔的沙滩和河流入海口,分布着众多渔港码头和数百个无人小岛。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鱼类资源丰富,近海有鱼类600多种,除了主要的石斑、黑鲷、鲈鱼、龙利鱼,其中,旗鱼、黄鳍金枪、牛港等鱼种是国内其他省份所没有的。环岛钓场130余处,钓点上千个,是体验海钓的绝佳场所。 可以选择一处心仪海滩,坐于岸边礁石垂钓,享受静心放松的休闲时光,若喜欢远海垂钓还可搭乘渔船或游艇包船出海,夜钓大鱼,搏击风浪,挑战自然。将鱼饵和竿弄好,只需静待鱼上钩,然后愉快地拉线收鱼,刺身、打边炉、烧烤……怎能错过这等现捞现做的海鲜大餐。无论是爱好船钓、矶钓(岩钓)、滩钓、岸钓还是拖钓,海南都能一站式满足,在不同的海域挑战不同钓法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晴朗舒适的日子,不妨约上三五好友,体验海南各地的风土人情、美景美食,开启一次与海浪同行、与鱼虾同游的独特海钓之旅吧!

体验地点:

1.三亚大东海旅游区半山半岛帆船港
  2.三亚海月广场-凤凰岛 3.三亚市鸿洲游艇码头
  4.陵水分界洲岛、双帆石岛
  5.中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银屿岛、全富岛)
  6.文昌七洲列岛
  7.万宁神州半岛
  8.海口国家帆船公共码头-明珠岛
  9.琼海博鳌玉带滩
  10.儋州海花岛
  11.澄迈新兴港

活动赛事:

2021年中国(海南)环岛海钓大奖赛万宁站

海南特色旅游保亭最原始的7大人文景观

保亭是海南著名的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活着黎族苗族同胞近10万。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民俗风情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甚至到今天还保留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推荐景区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地址:保亭县三道镇 电话:0898-38660888 纺染织绣——织就黎族灿烂文明   黎锦起源于殷周。在宋元两代时,黎族棉纺织业相当发达。纺织家黄道婆创新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花纹图案,“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该技艺以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1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面文身——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从前,黎族女孩一到12岁就必须接受绣面文身这一成人礼,否则生时无法出嫁,死后祖先也不会相认。文身范围包括双臂、双腿、胸部,16岁出嫁时则会纹脸部。由于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身图案便成为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鉴于氏族、部落不同,女性身上的绣面纹身图案也各不相同,不少由横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案组成,被称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影响,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黎族女性绣面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如今,拥有这一神秘图案的阿婆大多年满八旬。她们去世后,黎族女性绣面文身的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钻木取火——古老的生命火种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根据摩擦生热原理,利用木棒快速钻动木块而产生的火屑来取火的古老方法,目前在国内已极为罕见。 黎族钻木取火工具有三种,第一种是手钻,第二种是弓钻,第三种是双人绳拉钻杆取火。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对历史、考古、科技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树皮布——神奇手艺御风寒   树皮布是海南的黎族祖先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制作成树皮布。常见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木有见血封喉树、厚皮树、黄久树、构树等。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木器乐——独特的天籁之音   黎族竹木器乐和乐曲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祭祀、集会、围猎、示爱、婚丧、娱乐都离不开这些乐器的演奏。 2008年6月7日,黎族竹木器乐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黎族器乐名曲有黎族器乐《打叮咚》、哩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等。 藤竹编——编织黎家幸福梦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指海南黎族人民以藤、竹为主要材料,经手工编成各种用品的技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黎族藤竹文化是黎族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作,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黎族先民已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盛产的藤竹原料编织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器具。早在唐代,藤编就列为朝廷贡品。 船型屋——黎族文明的摇篮   槟榔谷的船形屋很有特色,因为它从外形上来看像一艘倒扣着的船。这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有许多讲究。   茅草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屋内为泥地,从外面挖回粘土,铺平,浇上水,用脚踏平踩实,晾干,再如此反复多次,地面便又平又硬。还有更多的海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在这个小县城里。最原始的技艺,最原始的人文景观,等你来发现。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嗨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